開欄的話:
近年來,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的殷殷囑托,堅定落實黃河國家戰略,全面落實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扎實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大力開展節水行動等方面的工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蘭州人民群眾的幸福河。
即日起,本報開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欄,將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修復、環境治理等多個方面,展現我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以期通過系列報道,傳遞出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理念,激發全社會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關注與支持。
初夏時節,空氣清新。步入紅古區川海大橋下的大通河、湟水河交匯處的“兩河口”和西固區達川鎮黃河、湟水河、大通河交匯處的“三江口”,野鴨結隊成群,在舒緩的河水中來回游弋,與河堤沿岸茂盛的樹木及遠處的山體,構成一幅生動恬靜的生態畫卷。近年來,“兩河口”“三江口”成為蘭州的兩處網紅打卡地。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黃河流經蘭州152公里,共有20多條支流,造就了獨特的山水景觀帶。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自覺扛起“先發力、帶好頭”的責任,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工作思路,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切實維護黃河水體健康,系統推進黃河蘭州段干流、支流高質量發展,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兩河口”將成蘭州以西“生態客廳”
日前,記者在川海大橋看到,途經車輛川流不息,橋下成片的林地與大通河河水交相輝映。林地間的褐色塑膠廊道依地勢鋪開,將各種樹木、花卉映襯得分外醒目,河水、林地及花卉相得益彰,彰顯了紅古地質特點和文化特色。
記者注意到,這里的地勢較高,不僅可瞰河景點,還可眺望青海民和。成片的樹林高聳入云,樹尖處還有幾個喜鵲窩,不時發出鳴叫。這里,就是近年來赫赫有名的紅古“兩河口”網紅打卡地。
“近幾年,每到夏秋時節,到這里觀光休閑和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這片區域之前是海石村的河灘地,面積48公頃,左岸原來沒有護堤,汛期經常被淹,久而久之變成了鹽堿地、爛泥灘、垃圾坑,水生態環境差,防洪防災壓力大。”海石灣鎮黨委書記張斌如是說。
近年來,海石灣鎮搶抓黃河國家戰略和蘭西城市群生態建設政策機遇,以生態修復治理為牽引,高標準謀劃實施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打通了城市內循環,并依托該項目建了4個口袋公園。同時,對標和美鄉村城郊融合類村莊規劃標準,突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對海石村濱河路沿線約3800平方米的殘垣斷壁及裸露土地、陳舊墻面等進行了美化綠化,使村莊沿線整體風貌大幅提升,方便了群眾出行。
張斌表示,海石灣鎮將按照“山水相依、人河相親、城河相融”的理念,引入湟水河水恢復自然生態,并在濕地內置入親水棧道,打造整片綠洲,使之成為紅古的一片綠島濕地、蘭州以西的自然“生態客廳”和蘭西城市群節點城市的“綠色門戶”。
據介紹,該項目治理范圍起于湟水河、大通河交匯處向上500米,終點位于城區最東邊團結大橋下,總長8公里。項目總投資2.59億元,分兩期實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生態護岸、生態隔離帶、生態廊道等。
“三江口”吸引成群天鵝“安家過冬”
來到西固區達川鎮,青山碧水,黃河、湟水河、大通河交匯處的“三江口”(三河交匯,當地人把這里稱為“三江口”),這里水域寬闊,水流舒緩,水草豐美,野鴨結隊成群,在河水中來回游弋;河堤灘涂蔓延,蘆葦茂密,沿岸林木、灌木茂盛,林田肥沃,恬靜優美。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改善,冬天會有成群天鵝在這里“落戶安家”,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來觀賞。每到冬季,當漫步在“三江口”岸邊,一道亮麗的風景就會展現在眼前——十幾只白天鵝或游戲于寬闊的水面,或展翅拍打著清澈的水面,或飛翔于碧水藍天之間……那壯麗的美景、那如詩的畫面,吸引著不少游客流連忘返,成為蘭州冬日的網紅“打卡地”。
“這幾年,來‘三江口’越冬的天鵝逐漸增加,今年就來了22只。”達川鎮鎮長何永功說,隨著天鵝灘知名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這里,鎮上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既保護了母親河也為游客觀賞白天鵝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據介紹,天鵝灘的形成源于黃河的沖刷和河水的侵蝕。經過數千年的演變,這片土地逐漸形成了壯觀的河灘景觀。此外,天鵝灘還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為各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
何永功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這片寶貴的土地,達川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大了對天鵝灘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嚴禁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其次對天鵝灘進行了合理的規劃與開發,建成673米長的黃河生態文化廊道和1.5公里的環形路,確保游客能夠充分領略到這里的美景。
推進生態共建環境共治
蘭州沿黃河流域既是全市重要的經濟帶和生態帶,也是文化遺存豐富、生態類型多樣、產業門類多元的發展要素聚集區。長期以來,我市為保護治理黃河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近年來,紅古區立足打造兩河流域生態秀美品質之城的目標,先后編制《黃河流域(大通河-湟水河紅古段)生態保護修復與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紅古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快推進湟水—大通河交匯水系生態修復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加快構建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帶。有序推進湟水河、大通河等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構建蘭西生態廊道。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紅古區協同民和縣及時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妥善處理跨界環境污染糾紛,進一步完善城市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推進海石灣、窯街再生水循環利用項目,積極推進湟水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進一步提升了流域系統治理水平,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
同時,紅古區通過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政策,扎實推進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實施湟水河紅古段水污染綜合治理、窯街沉陷區生態綠化、湟水河紅古段防洪治理等一批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構建“兩廊三帶”一體化生態格局。建成了湟水河紅古段水質自動監測站,對湟水河、大通河入境水質實時進行監測,為水環境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目前,總投資2.59億元的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一期已完工,建成護岸、堤頂路、生態隔離帶各3.2公里,完成綠化18.6萬平方米及相關配套設施等;二期正在加快建設,將新建護岸2.85公里、堤頂路1.08公里,生態廊道4公里及林下活動場地、濱水空間等公共區域建設。湟水流域紅古段(團結橋—西固界)污染防治及河濱緩沖帶生態修復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以夯實紅古—民和創新發展先行區建設的綠色底色。
全力構建河道生態管護體系
60多歲的達朝印是達川鎮河咀村村民,他每天起床后,都習慣性地要到“三江口”轉一轉,看看清澈的河水,深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整個人覺得有了精氣神。
“我生在黃河岸邊,長在黃河岸邊,對母親河的熱愛和眷戀是刻在骨子里的。”達朝印說,看到大家積極參加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他也不能落后,當起了一名志愿者,清理垃圾、投喂天鵝、植樹增綠,樣樣干的帶勁兒。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無論海石灣鎮還是達川鎮,都以“提升水質、改善環境、防范污染”為主線,組建河道專職管理員和專業清理隊伍,每日沿河巡查,做到河道養護保潔無空間死角、無時間斷層,打造“治、用、保”的河道生態保護管護體系,促進黃河生態指標不斷提高,周邊生態環境不斷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珍稀野生鳥類遷徙于此,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向綠色轉型要出路,向生態產業要動力,因地制宜構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正成為黃河兩岸的共識。蘭州以“兩河口”“三江口”為輻射,點、線、面相結合,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質量發展新路,正沿著蜿蜒奔騰的黃河鋪展開來。(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萬宏 董永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