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城市環境衛生問題的高發期,為維護良好城市形象、打造整潔有序人居環境,自5月以來,區環衛中心圍繞景區景點、綠地游園、醫院學校、賓館酒店、車站廣場、商場夜市、農貿市場、河道洪道、黨政機關、城市出入口“十個重點區域”周邊,緊盯樹膠油污、樹花落葉、煙蒂紙屑、殘磚瓦礫、雨天積水、遺撒渣土、洪道垃圾、大件垃圾、含水垃圾、公廁異味“十大衛生頑疾”開展市容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
道路清掃保潔提標擴面
以沖代掃,集中人員車輛采用高壓沖洗和人工精細化清掃相結合的方式,對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附著樹膠油污進行循環沖洗;以洗代掃,利用凌晨車少人稀的有利作業條件,采取“先噴霧后洗掃”作業模式,加大樹花落葉密集路段濕掃力度,確保車過地凈;以撿代掃,加強夜間保潔力度,對景區景點、綠地游園、商場夜市周邊路段采用人工撿拾的方式巡回保潔,撿拾煙蒂紙屑、白色污染、殘磚瓦礫等垃圾雜物,最大限度提升夜間環衛作業質量。
生活垃圾收運提質增效
生活垃圾打卡式收運,通過提前登記、打卡確認的方式,實行定車組、定時段、定路線,切實提高入院率、準點率;大件垃圾預約式清運,加強與街道社區溝通協調,高效調度清運車輛,按照“定點堆放、熱線預約、按時清運”的模式,為轄區居民提供大件垃圾預約清運服務;含水垃圾密閉式收運,緊盯夏秋季生活垃圾含水量高的特點,嚴格落實廚余垃圾密閉收運要求,出車前后及時排空污水箱,加強消殺、定時除臭,嚴防運輸過程中垃圾污水滿溢滴漏污染環境;洪道垃圾地毯式清理,細化部門分工合作,全力應對“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采取“人工撿拾為主,機械設備為輔”作業模式,對城區13條河洪道積存垃圾、建筑渣土進行地毯式排查清理,保障汛期河洪道行洪順暢。
公廁環境衛生提檔升級
重點圍繞保潔—消殺—清掏三個作業環節消除公廁異味,實施“定時+隨時”消殺制度,根據人流量變化和高溫天氣實際,適時增加保潔頻次,糞箱日產日清日洗,確保公廁環境始終保持清新衛生;組織人員對公廁設施設備進行全面細致檢查,重點排查通風口、排風扇老化、損壞問題,做到隨壞隨修、隨缺隨補,同時通過放置除臭香片、點放衛生香片等措施,有效減少公廁異味。
建筑垃圾監管提速進位
源頭嚴治,加大對城區83處建筑工地出入口及63臺渣土運輸車巡查監管力度,對存在出入口道路未沖洗的建筑工地責令立即整改到位,對存在車身不潔、車輛遮蓋不嚴、帶泥上路、拋灑滴漏的渣土車進行嚴肅處置;運輸嚴管,在北環路、南環路、九州沿線有針對性地增加監管力量,采取固定值守+機動巡查+臨時設卡的方式,第一時間處理運輸沿線遺撒的渣土、水泥、石子等路面污染;卡口嚴查,采取每天2班次24小時“白+黑”巡查工作機制,對桃樹坪、銀河國際和白道坪3個固定卡口點過往渣土、商砼、砂石、建筑材料運輸車輛進行嚴查,對未辦理排放手續的拉運車輛及時勸返。
市容環境衛生整治“雙十”行動開展以來取得了哪些成效?
鏡頭一:“煙雨蘭山”,是人居環境改善與鄉村文旅融合的關鍵舉措。
區環衛中心堅持群眾滿意標準,高位推進,統籌謀劃,扎實推動蘭山區域人居環境全面提升,日均投入保潔人員56名,清掃保潔25萬平方米市政道路,按照“十凈
鏡頭二:“站前廣場”,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一環。
鑒于目前火車站站前廣場圍擋施工現狀,區環衛中心日均出動保潔員19名、小型高壓沖洗車2臺進行精細化作業,重點對新鋪地面積塵浮土和廣告牌、果皮箱、公交站牌、交通護欄、景觀小品等城市家具進行全面沖洗。同時,為進一步完善環衛基礎設施、提升周邊服務保障水平,加裝18個果皮箱、擺放8個大垃圾桶,廣場東西兩側公廁24小時正常開放。此外,加強工地建筑垃圾閉環處治管理,督促工地設置必要的車輛除泥、沖洗設施,確保凈車上路,路面無污染。
鏡頭三:“美城美園”,是著力解決群眾訴求的具體體現。
為切實改善碧桂園園區人居環境面貌,區環衛中心日均出動保潔員100余人次,對周邊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過街天橋及市政公園綠地進行拉網式排查,重點對道牙根、樹窩綠籬、草坪綠地等隱匿部位的白色垃圾、枯枝落葉、殘磚瓦礫進行清掏清理,并結合園區實際生活垃圾,合理設置垃圾收集點、規劃收運作業路線、配備作業人員車輛,同時規劃設置果皮箱126個,新增公廁5座。
市容就是民生,環境也是幸福,城關環衛“雙十行動”“對癥下藥”,以“繡花”功夫,推動形成既有城市高顏值、又有人間煙火氣、既有衛生干凈整潔、也有市民休閑文明的生動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