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蜜桃成熟上市的季節,位于西固區金溝鄉馬家山村的桃園里,一個個色澤紅潤的桃子掛在枝葉間,郁郁蔥蔥,長勢喜人。
“這個桃園有5畝地,共130棵桃樹,都是自己嫁接的白鳳桃,今年產量預計達15000斤。桃子的品質好壞與修剪、澆水、施肥都有關系,是個技術活。”說起桃樹的栽培管理,馬家山村村民韓義林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韓義林以前在外地創業,這幾年看到村上的產業發展不錯,便回家種植蘋果、白鳳桃、接杏等,經過幾年的經驗積累,韓義林被評為西固區農業專業技術員。
在西固區,一批像韓義林這樣具備過硬農業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經驗的土專家、田秀才們常常忙碌在田間地頭。他們通過農業科技會診、微信線上指導、入戶幫扶、技術推廣等方式,幫助群眾解疑答惑。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西固區實行“一對一、老帶新、熟帶生”幫帶聯動行動,讓返鄉創業人才有能力挑起發展農村經濟、帶領群眾致富的擔子。先后引進涉農領域人才團隊5個,選派24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在田間地頭培育高素質職業農民150名,吸引100多名在外優秀人才、畢業大學生回鄉創業。
走進億家康農業田間人才實訓基地,只見基礎實訓室、專業實訓室和實訓儀器等一應俱全。
基地負責人韓向陽表示,特色農業的發展是適應當前社會消費需求和農業市場細分的必然結果。因此,基地堅持產教研一體化、校企合作發展的建設思路,積極與甘肅農業大學、蘭州市農廣校等開展合作,創新工學交替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把“素質和技能”反映到行業人才的需求市場,努力把基地辦成特色農業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的大學堂。三年來,基地累計畢業150人,開展社會培訓200人次。
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推進,各類“新農人”奔忙于田間地頭,一批土專家、田秀才農村實用人才走向廣闊的天地,大展拳腳。西固區結合農村產業發展特點和實際,有針對性開展人才專業技術培訓,累計培訓本土人才500多人次。
“我們加強校地‘聯手’,地企‘聯姻’,支持農業專業人才在產業發展、技術升級、農產品營銷等領域開展實地調研。目前,建成億家康特色農業人才驛站、西固(茂隆)農業技術實訓基地,張振祥古紗燈非遺人才特色工作室等‘三農’特色工作室5個,引領更多青年優秀人才扎根本鄉本土創新創業。”西固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
中央一號文件中多次提到“藏糧于技”,就是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更好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藏糧于技,不只是在實驗室里攻克難題,還要在田間地頭傳授技術,帶領鄉親走智慧耕種之路。來自基層一線的土專家、田秀才都是各自領域的行家里手,對農業生產更加熟悉,破解問題的辦法往往也切中百姓之需。”馬家山村村民王德忠說。
王德忠表示,土專家、田秀才都是本地人,經驗和技術是從當地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接地氣,大伙一聽就懂,一學就會,所以很受百姓歡迎。
西固區還深化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行動,選派專業電子商務人才與網絡帶貨主播,組建鄉村振興電商專家服務團隊,依托甘肅一冰電子商務平臺,在金溝百合產業基地和張家大坪韭黃產業基地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指導,培育用好土專家、田秀才,帶動更多農民成長為“新農人”。(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董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