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日前走進榆中縣貢井鎮套岔峴村生豬養殖基地,現代化豬舍整齊排列,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生豬出欄前的準備工作。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生豬即將進入市場,成為村集體經濟增收希望。
“本次出欄的生豬數量為2700多頭,預計實現產值450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約58萬元!碧撞韻s村黨支部書記魏愛文告訴記者。
去年以來,榆中縣提出了一套“1+1+N”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第一個“1”是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包括村集體成立的企業和股份經濟合作社;第二個“1”指的是本村的村民;“N”則是除村集體和村民外的法人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濟組織。
這種模式通過引導各村“三方”共同組建股份制公司或專業合作社,將原本分散于村集體、村民、經濟組織的資源、資產、資金以及人才、技術、市場等發展要素有效整合到一起,抱團去開發經營村集體的優勢資源或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旅游等產業。
榆中縣根據“北部干旱山區、南部二陰山區、中部川源河谷”地域特點,聚焦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組織行業部門、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經濟組織和村民深入開展市場調研,依托高原夏菜、百合、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和生態資源優勢,謀劃小雜糧種植、百合育種、生豬代養等生產經營類項目62個,并納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項目庫,將中央財政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資金向試點村傾斜。
城關鎮分豁岔村位于興隆山腳下,是比較典型的產業單一村。為擺脫集體經濟薄弱的局面,該村2024年與由分豁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11戶農戶+甘肅普利農業科技公司形成的榆中啟潤農業有限責任公司開展聯建模式,在村里建成占地465平方米的鋼架保溫大棚,養殖3萬尾虹鱒魚,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村黨支部書記漆曉平介紹說:“去年9月底我們投入魚苗3萬尾,并提前聯系好了訂單。這些魚苗今年3月可以出欄,按照每斤15元的售價,預計收入在45萬元左右!
和分豁岔村一樣,在榆中縣18個鄉鎮,“1+1+N”發展模式有效解決了以前村集體發展方式簡單、收入不高、“單打獨斗”不會發展、村民參與不足等問題,同時,也為其他經濟組織做大做強搭建了發展平臺,實現了“三方”共贏。
記者了解到,榆中縣把村黨組織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作為探索推行“1+1+N”發展模式的重要保障,以及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通過組織開展現場觀摩、交流學習、專題培訓、定期調度等措施,有效保障了“1+1+N”發展模式落地試點、見到實效。
“我是2017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的,當時郭家灣村經濟相對落后。2019年,村上成立了股份制經濟合作社,直至2020年,我們充分利用上級配套資金,在村里建成了養殖場、開展了垂釣項目,同時流轉了500畝土地、購置了器械,開始種植作業。”榆中縣甘草店鎮郭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劉善忠回憶村集體發展的探索過程時說。如今的郭家灣村,可謂是“一糧多能”,實現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到“富裕村”的華麗蝶變。
自去年以來,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頭作用成為了榆中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力量,榆中縣組織各類交流學習、現場觀摩活動,將一個個典型案例在全縣進行推廣,讓更多的村子得到啟發,進而找準適合本村發展壯大的可行性思路。
此外,據榆中縣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榆中縣高崖鎮、小康營鄉等還結合實際探索出了抱團發展的“1+1+N”發展模式。
高崖鎮組織11個村成立聯合社,將各村的資金、農業機械等整合到一起統一管理運營,面向老百姓開展農資銷售、農機服務等;小康營鄉通過黨委牽頭,組織沒有發展資源的12個村入股,引進企業投資140萬元,抱團成立“1+1+N”村集體經濟發展共同經營體,經營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銷售。
通過一年多的推廣和實踐,截至目前,榆中縣50個試點村已全部組建新型混合所有制經營主體,吸納857戶村民、52家企業和合作社入股。經統計,全縣50個試點村,村均經營性收入40.49萬元,較全縣平均水平高10.32萬元。(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