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知要耐心待娃,可火氣上來就是壓不住,該怎么辦?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沓,想幫他改正卻不知從何下手……家庭生活中,諸如此類的育兒難題層出不窮,既困擾著孩子成長,也讓家長們焦頭爛額。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更是維系親子關系的“關鍵課題”。為幫助家長避開育兒誤區,以科學方式助力孩子成長,城關區婦聯主動探索創新,推出“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通過“1+N”服務模式,將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送到群眾家門口,打通服務廣大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1”個核心樞紐筑牢服務根基
九時剛過,城關區家庭教育服務站舉辦的“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已座無虛席。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微微老師笑著翻開繪本,帶領家長和孩子沉浸在故事里。“瞧,小兔子生氣時是這樣跟媽媽表達的……”她聲情并茂地講述,與現場親子共同品讀繪本,引導大家學會正確表達情緒、實現良好溝通。
作為城關區婦聯重點打造的家庭教育指導平臺,這里不僅是“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的核心陣地,更承擔著“中樞大腦”的關鍵職能——統籌協調區域內各類育兒資源,整合專業師資、課程體系等服務要素,為小課堂在城關區各街道社區的開展提供全方位專業支撐,讓科學育兒服務有序輻射、精準落地。
今年以來,依托該服務站舉辦的“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已有數場,成為廣大家庭解決育兒困惑、拉近親子距離的“好搭子”。“‘紐扣’象征貫穿與連接,正如‘系好人生第一顆紐扣’,這便是課堂命名的初衷。我們希望它能像腳手架一樣,陪伴家長和孩子一步步成長。”“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負責人李維榮說道。
為搭建標準化服務體系,確保服務有依據、有效果,城關區家庭教育服務站匯聚心理咨詢師、教育專家、優秀教師等多方力量,通過制定全區家庭教育服務總體規劃、開發針對性課程、開展骨干講師培訓,為各社區服務點提供專業指導與資源支持,保障家庭教育服務方向準、內容實、質量高。
“我們也會和省、市婦聯積極連接,邀請更多優秀的專業人士進行授課。同時,也會以每月一次的頻率,通過培訓、沙龍等多種方式,為講師們充電賦能,確保課程質量不斷提升。”城關區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幼兒期習慣養成、情緒管理,到學齡期親子溝通、學習動力激發,再到青春期心理疏導、親子矛盾化解,城關區家庭教育服務站針對不同年齡段青少年成長特點與教育難點,定制個性化方案,提供全周期家庭教育支持,助力家長從“憑經驗帶娃”轉向“講科學育兒”,真正實現支持家庭、賦能家長的目標。
“N”個延伸觸角織密服務網絡
在城關區家庭教育服務站的引領帶動下,城關區婦聯以其為核心,在全區各街道社區廣泛布局“N”個家庭教育服務點。通過積極連接高校、醫療機構、公益組織等各方社會力量,將“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靈活開進居民樓院、田間地頭、兒童友好空間等群眾身邊的場景,近距離為廣大家庭提供精準、便捷的育兒指導服務。
“爸爸媽媽,你們總關注我的分數。其實,除了成績,我還有一肚子的話題想和你們分享,真希望你們可以多點耐心。”在城關區婦聯聯合粒織空間工作室舉辦的“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上,一名小朋友在“ISEEU”演說環節,向家長們說出自己的心聲。
在老師的引導下,這位小朋友的父母在傾聽過程中也思考著自己在兒時類似經歷,和孩子產生共鳴。隨后,他們站在教室前面,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其實,爸爸媽媽小時候和你一樣,只是忘了以前也有這樣的困惑。我們以后會改變自己的方式,向你多了解一些身邊有趣的事情,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作為參與服務的專業力量,坐落于城關區張掖路街道的粒織空間工作室在家庭教育指導領域探索出“觀玩+觀學”特色模式。該模式通過引導親子共同參與游戲、體驗生活,讓雙方在觀察自然、學習他人的過程中,既助力孩子成長,也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與興趣特長,為后續良好親子溝通筑牢基礎。
“很多家庭關系不和諧,癥結都在溝通上。”粒織空間工作室負責人程婉麗表示,工作室希望通過各類以交流為核心的活動,引導家庭轉變傳統教育模式,掌握更科學的育兒方法。后續,工作室還將為周邊居民推出更多課程,讓專業家庭教育指導惠及更多家庭。
粒織空間工作室只是城關區婦聯“N”個家庭教育服務點的一個縮影。這些服務點以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與豐富的教育內容為支撐,如觸角般深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立足社區實際與家庭需求,靈活設置課程時間與內容,讓親子家庭在輕松氛圍中共同學習、交流與成長。
“我們計劃將服務進一步升級,持續擴大‘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覆蓋范圍,推行每周一次常態化課程,同時積極充實行業專家、專業機構等資源力量,為更多家庭提供更優質、更精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城關區婦聯相關負責人表示。
正向評價反饋檢驗服務效能
“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憑借內容實用、針對性強的“干貨”課程,收獲了家長們的熱烈好評與積極反饋。許多家長在聽完一次課后便被成功“圈粉”,成為課堂的忠實聽眾。
家住城關區定西路街道的市民王興東,便是眾多受益家長中的一位。他的孩子今年9歲,正處于個人意識強烈的階段,時常不聽勸導,這讓他深受困擾。于是,他再次走進了城關區家庭教育服務站舉辦的“紅紐扣”小課堂。此次課程以新學期為切入點,專門針對孩子成長關鍵階段的常見問題,為家長們提供了針對性解決方案。
為了不錯過關鍵內容,王興東特意提前到場,手持筆記本認真記錄專家講解的要點。“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紅紐扣’的活動了。上次的課程特別實用,幫我和愛人解決了孩子拖延的難題。我們按照課上教的方法,給孩子制定了獎勵清單,孩子完成任務就能獲得正向反饋,效果特別好。”他表示,今后線上社群發布課程信息,只要有時間,一定會和愛人前來參加。
王興東提及的線上社群,由城關區家庭教育服務站創建。每次“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臨近結束時,工作人員都會邀請家長加入。在這個線上社群中,工作人員會提前發布課程安排,幫助家長及時獲取開課信息。同時,也會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相關問卷,實時回應家長疑問,這些互動也為后續課程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
“身邊家長都在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我聽著就焦慮,卻不知道這些課到底有沒有必要,特別怕走了彎路。”魯馨是一名建材家裝行業創業者,平日里工作繁忙,不僅難得與孩子深入交流,對孩子的特長優勢也缺乏準確了解。
當朋友轉發了“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的開課消息后,魯馨立刻報了名,希望能到現場解開心中的迷惑。課后,她豁然開朗:“現在明白了,培養孩子興趣不能盲目跟風,得先關注孩子的性格,了解她真正喜歡什么。以后再遇到這類育兒困惑,我還能隨時向專業講師請教。”
“1+N”模式的推行,使“紅紐扣”家庭教育小課堂實現了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如今在城關區,無論是區級服務站提供的系統課程,還是各個社區服務點開展的微課堂,都收獲了家長的“滿格”反饋,成為他們踴躍參與、熱烈歡迎的“育兒充電站”。這一模式有效延伸了家庭教育的服務半徑,以實實在在的成效,贏得了家長們的信任與認可,持續助力著城關區家庭教育水平提升。
短評
這堂課,是系好親子關系的“紅紐扣”
如今,家庭教育早已不再是“家事”,而是關乎下一代成長的“公事”。但如何將科學的育兒方法從書本理論轉化為家長能聽懂、會使用的日常語言,始終是一道難題。城關區婦聯的“紅紐扣”課堂,正是在做這樣的“翻譯”和“橋梁”——它把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融入繪本共讀、情景演說甚至一場親子游戲中,讓家長和孩子在共同體驗中自然而然地改變。
更重要的是,“1+N”的模式真正實現了服務重心的下移。它不像一場短暫的風,吹過就散,而是像一張逐漸織就的網,持續地承接住家庭的焦慮與困惑。教育是慢藝術,成長是長旅程。而“紅紐扣”所做的,正是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為親子關系系好第一顆扣子,陪伴他們走好關鍵的那幾步。
這或許正是公共服務最動人的模樣:不僅提供答案,更傳遞理解與方法;不僅服務人群,更溫暖每一個具體的人。( 本報記者 唐瑞 見習記者 陳培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