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來到紅古區花莊鎮湟興村,空氣中彌漫著的甜糯的玉米香。在該村興欣鮮食玉米加工中心,金黃的玉米穗在傳送帶上“列隊前行”,最后打上“興欣”的標簽,準備通過線上渠道發給外地客戶。“欣欣向榮,這是我們村的產業盼頭,也是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該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黨仁強看著包裝好的鮮食玉米,目光篤定。
“肌理”煥新:廢料變身鄉村新名片
鄉村振興,既要產業筋骨,也要留住鄉土靈魂。在蔬香花莊示范帶建設中,黨仁強帶領村民在保留鄉村原有“肌理”的同時,上演了一場變廢為寶的巧思大戲。
閑置的廢舊輪胎不再礙眼,經巧妙堆疊、填土、彩繪,成了生機盎然的小菜園圍欄;廢棄的青石、木樁被賦予新生,錯落有致地變身小花園的步道與矮墻。如今,34處由垃圾蛻變的微景觀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獲得新生,成為村莊最接地氣的風景線。
村莊的記憶同樣需要安放。村民們自籌6萬元,建起36平方米的村史館。磨盤、犁具、鐵耙、風匣……這些蒙塵的老物件被鄭重陳列,無聲訴說著湟興村的農耕過往與歲月變遷。村史館也成為吸引外來者了解湟興村的一張獨特文化名片。
“五治”夯基:強村富民的堅實保障
產業要興旺,治理是根基。湟興村以“黨治”強引領、“自治”增活力、“德治”淳民風、“共治”聚合力、“善治”提效能,始終緊緊抓住組織建設這個關鍵點,通過創新黨建載體,舉辦“凝心聚力心向黨”文藝匯演與產業推介活動,將黨建深深融進振興實踐,使得“五治一體”的基層善治新格局日益成熟。
讓農業增效、村民增收,才是鄉村振興澎湃的動力源。黨仁強深知,村民對于基層黨組織的信任源于實打實的獲得感。這方面,湟興村“兩委”充分利用黨員活動室,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通過座談、線上指導,幫村民理思路、學技術、解難題,引導村民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種植結構,發展高附加值蔬果,衍生出休閑采摘、旅游觀光等融合業態。
紅古區作為蘭州市重要的“菜籃子”,發展都市型農業優勢得天獨厚。湟興村敏銳地抓住了鮮食玉米這個特色產業。村里投入280萬元,建起了鮮食玉米加工中心。工廠達產后,一名工人每天可加工2000穗玉米。今年,村里再次投入19萬元引進了氣吹式自動剝皮機,每小時能處理玉米9000穗左右,不僅消化了本村1700畝的產出,還能輻射帶動周邊村莊。
“硬核”兜底:集體經濟的溫度與力量
鮮食玉米產業發展過程中,村集體綁定產業公司和合作社,承諾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敞開收購,確保玉米在采摘后4小時內完成加工鎖鮮。“這等于給鄉親們吃了定心丸,我們也就敢種、敢投入了。”一位正在分揀玉米的村民對記者說。
興欣鮮食玉米加工中心雇傭了本村19名工人。黨仁強算了一筆賬:“按每年開工3個月算,每人每月固定工資約4000元,3個月能增收一萬多元。”這筆在家門口掙的工資,對不少家庭來說,能解決很多問題。
去年,玉米價格遭遇“冰點”,市場收購價一度低至每穗兩角錢。“老百姓辛苦種出來,不能爛在地里。”村集體毅然以三角錢的價格托底收購,最大限度保住了農民的收入。這份擔當,讓村民看到了集體的力量與溫度。
“我們做產業,一是壯大村集體,二是關鍵時刻能為老百姓兜底,三是發展訂單農業,形成村民敢種、村集體能收、市場有銷路的產業鏈閉環。”黨仁強描繪著藍圖。產業鏈后端,該村依托銜接資金和獎補政策建成的蔬菜倉儲冷鏈物流分揀中心已投入使用,并以租金遞增模式出租,為村集體帶來持續收益;村內8畝多被長期占用的集體建設用地被依法收回,建起了冷庫,年租金數萬元,盤活了沉睡資源。(記者 王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