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城關區緊緊圍繞“科技賦能、精準治污”核心理念,統籌推進碧水藍天保衛戰,通過強化源頭管控、推動技術革新和加強協同治理,全區環境質量實現了持續躍升。2025年最新數據顯示,城關區優良天數比率85.02%;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86,黃河包蘭橋斷面水質綜合評價達到Ⅱ類水質,轄區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如今,“蘭州藍”與“黃河清”已成為城關區亮麗的生態名片,彰顯著這座城市的綠色發展魅力。
漫步深秋的城關區街頭,抬頭能看到湛藍的天空,微風里是清新的空氣。公園里帶著孩子玩耍的李嶺女士笑容滿面地說:“現在環境比以前好多了,藍天也是常態。”
這些喜人變化的背后,是城關區在環境治理上的不懈努力與堅定決心。近幾年來,城關區將煤改氣和煤改電作為突破口,持續推進居民燃煤供熱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同時推進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實現氮氧化物排放濃度較改造前下降40%,有效減少了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為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嚴格落實國家及省市關于民用散煤管控政策要求,城關區組織力量集中開展民用散煤專項宣傳活動。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在引導居民選用清潔、優質取暖用煤工作中,通過大量走訪入戶,開展宣傳解釋工作,讓轄區居民群眾深入了解使用清潔散煤產品的好處,逐漸消除了大家的顧慮。隨著居民們的滿意度越來越高,我們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推進使用清潔能源的基礎上,城關區還借助“電子圍欄”技術,對煤炭二級網點實施24小時監控,設置卡口加強對運煤車輛的檢查,堅決杜絕高硫煤流入城區,從源頭上減少了燃煤污染。
同時在揚塵治理管控方面,堅持“源頭治理、預防為先”原則,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工作機制。對全區施工工地和裝修項目持續開展“拉網式”檢查,確保各項防塵措施落實到位。并將監管觸角延伸至涉農區域,通過嚴格審批備案程序,建立“一工地一檔案”精細化管理臺賬,實現對每個工地的精準監管。
此外,結合高頻次的實地巡查與動態監管,采取“兩頭堵、途中查、末端管”立體化監管模式,對渣土車“滴撒漏”源頭進行嚴格管控,落實車輛“凈身出場”制度,形成從起點到終點的“閉環式”監管鏈條,有效減少了揚塵污染。
城關區堅持齊抓共管、協同聯防聯控的原則,全面巡查守護黃河干流。開展黃河干流沿岸入河排污口、涉水污染源和河洪溝道的巡查,細致巡查轄區24條洪道,認真檢查每一個排污口,確保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水質的隱患。
同時堅持生態優先,嚴格剛性管控,加大重點涉水企業環境執法力度,特別是對鹽場、雁兒灣污水處理廠城鎮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實行日調度機制,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按照“水陸統籌、以水定岸”原則,對已完成整治的入河排污口開展“回頭看”。
市生態環境局城關分局工作人員說:“我們必須把工作做細做實,不放過每一個可能影響水質的隱患。有時候為了檢查一個隱蔽的排污口,我們在雜草叢里找好久,但只要能讓黃河水更清,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過去五年,我們完成國家反饋的482個入河排污口整治,為轄區水生態環境的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市生態環境局城關分局負責人這樣說。
為打造美麗河湖,城關區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分管副區長為辦公室主任的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工作專班,積極推進統籌協調、組織實施、項目申報等各項工作,目前已組織謀劃8個項目。其中,6個項目已完成立項,1個項目完成編制可行性報告,1個項目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
本報記者顏娜通訊員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