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清晨的陽光穿過銀杏樹金黃色的樹梢,灑在格林小鎮業主委員會換屆選舉的公告欄上。公示名單旁幾位居民正逐字閱讀,嘴角泛起笑意——這看似尋常的場景,恰是蘭州基層治理變革的生動注腳。當黨建引領從文件走向居民樓宇,當“田字型”治理體系的根系深扎土壤,一座西部城市的溫情蛻變正在千家萬戶的門口悄然發生。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
隨著社會進步,蘭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外來人口持續增長,新建住宅小區大幅增加……社會結構由傳統層級式向扁平化、網絡化演變。傳統粗放、單一的管理模式已難以適應新要求。如何破解“社區管不過來、物業不敢管、業委會不會管”的困境,成為一道管理者必答的考題。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及省委關于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部署要求,緊緊抓住居民小區這一城市治理最基本單元和社區治理的最前沿陣地,以小區黨建為抓手,打破傳統格局,延伸“動力主軸”,強化協調聯動。大力推廣“黨建+網格+大數據”治理模式,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構建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新格局,把遍布全市各方面的基層黨組織動員起來,領導群眾共同參與、破解治理難題,努力探索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蘭州實踐。
今年年中,蘭州市委社會工作部會同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等10部門制定印發了《關于加強黨建引領小區協同治理的指導意見(試行)》。這份《指導意見》直面社區基層管理困局,不再將小區視為一個簡單的管理單元,而是將其看作一個需要悉心呵護的“生活共同體”和“情感共同體”。文件名稱中“黨建引領”與“協同治理”的并置,本身就傳遞出一種溫暖的信號:治理的核心,不是生硬的管控,而是有溫度的引領和充滿人情味的協作。
在“黨建+協同治理”機制引領下,小區治理不再是傳統“人海戰術”,而是升級為精準高效、觸手可及的智慧服務。“1+3+N”聯系指導機制,恰似給小區配上了專屬“智囊團”——法律顧問的專業研判、財務人員的精打細算、物業專家的經驗加持,再加上黨員志愿者的全情投入,共同織就一張既專業又充滿人情味的服務網;而“四方聯席會議+五議兩公開”的探索,更是一場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正如在陽光雅居小區,曾經劍拔弩張的業主與物業關系,如今被透明公開的議事流程化解。這種“透明治理”就像在小區種下了信任的種子,曾經對公共事務漠然的居民,如今會為垃圾桶擺放位置熱烈討論,會為兒童游樂設施更新聯名建議。“當居民看得懂、能參與、可監督時,猜忌就變成了信任,抱怨就轉化為了建設。”這是小區管理者由衷的表達。
基層治理的本質是做群眾工作,其最高境界是民心的高度凝聚和力量的廣泛匯聚。當多元力量從“旁觀者”變為“局內人”,治理便不再是冷冰冰的任務,而是充滿煙火氣的生命互動。七里河區蘭石豪布斯卡翰園的“銀發宣講團”,用帶著方言味的鄉音講述政策;彭師傅維修班的工具包里總是多備幾枚螺絲釘;紅色代跑服務隊的青年們,在送藥路上順手幫老人調試智能手機。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如同星火匯聚,照亮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溫情。這種“人人都是治理者”的共同體意識,將基層治理的“獨角戲”變為協同參與的“大合唱”,真正釋放出了“1+1>2”的聚合效應。
黨建引領小區協同治理蘭州實踐的深層啟示,或許在于找準了制度剛性與人情柔性之間的平衡點。居民訴求有人應、議事協商有章法、服務落實有閉環,科學機制與人文關懷的結合,便能煥發出巨大的共治能量。
在金城大地上,黨建引領如根脈深扎、燈塔引航,將黨的組織力量源源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鋪展出一幅秩序井然、活力涌動的善治圖景。( 本報記者 何曉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