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蘭州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發力,由市委社會工作部牽頭,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政法委等10部門共同制定出臺《關于加強黨建引領小區協同治理的指導意見(試行)》,系統部署7個方面17項重點任務,旨在通過3年時間,建立完善黨建引領小區協同治理機制,為構建“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筑牢根基。
如今,這項工作已在蘭州市各縣區有序推進,從業主自治組織有形覆蓋,到多元力量攜手協同共治;從靠機制創新提升治理效能,到憑模式突破打造治理樣本,一個個“小切口”正持續撬動蘭州市基層治理的“大格局”,讓居民的獲得感在家門口不斷升級。
強化黨建引領 實現組織有形覆蓋
“我們將接續履職,積極傾聽業主訴求,維護業主權益,凝聚治理合力,共建和諧宜居環境。”在城關區天慶格林小鎮第三屆業主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新任委員的表態堅定有力。
近日,在雁園街道中河社區黨委的全程指導與監督下,天慶格林小鎮圓滿完成第三屆業主委員會換屆選舉。歷時兩個月的換屆工作嚴格遵循法定程序,彰顯黨建引領在小區協同治理中的關鍵作用。
換屆工作啟動之初,中河社區黨委便成立專項指導小組,將黨組織的領導貫穿選舉全流程。從業主代表推選的公平性把關,到選舉辦法的合法性審查,再到候選人資格的嚴格篩查,社區黨委層層壓實責任,同時通過公告欄、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廣泛征求意見,讓換屆工作透明推進。過程中,社區黨委還積極鼓勵黨員業主發揮模范作用主動參選,確保黨組織在業委會中“有人員、有聲音、有作為”。
在黨建引領下,天慶格林小鎮業委會早已成為小區治理的中堅力量,深度參與物業服務監督、鄰里矛盾調解、民生實事推進等工作,牽頭解決停車難、充電樁安裝、公共區域維護等居民關心的問題。小區物業黨支部也同步發力,與社區黨委、業委會形成聯動工作機制,構建起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的多元共治格局。
天慶格林小鎮的治理實踐,是蘭州市強化黨建引領、推動業委會(物管會)建設的生動縮影。目前,全市業委會(物管會)組建工作正在穩步推進,超過半數的區縣組建比例接近或突破90%,其中,紅古區率先實現全域100%覆蓋,各小區自治能力顯著增強,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獲得感與滿意度也得到有效提升。
在業委會(物管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全市小區黨組織建設也在持續深化、提質增效。通過健全小區黨組織架構、選優配強小區黨組織書記、強化精準服務三項舉措,蘭州市持續筑牢基層治理戰斗堡壘。
推動黨組織向小區延伸,理順網格組織體系,實現小區黨組織與業委會、物管會等治理主體深度融合;突出政治標準,從社區工作者、退役軍人、黨員骨干等群體中選拔小區黨組織書記,推行“交叉任職”機制,確保黨組織在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聚焦民生需求,整合在職黨員、物業人員等力量,精準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切實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優化制度機制 破解小區治理難題
“家里下水道堵了,異味不斷,讓人很不舒服。反映情況后,小區不僅派來了維修師傅,還來了一名專業的志愿者,很快就解決了問題。”在榆中縣城關鎮一悟路社區,居民陳大姐提到的這位志愿者,正是蘭州市推行的“1+3+N”聯系指導機制中的重要一員。
“1+3+N”聯系指導機制,是指每個小區由1名街道(鄉鎮)班子成員擔任聯系指導員,配備法律、財務、物業3類專業顧問,并整合若干黨員志愿者,形成“核心引領+專業支撐+志愿服務”的治理合力。機制推行之初,各縣區選取3至5個基礎設施完善、黨組織健全、業主委員會規范運行的小區作為首批試點,目前,已實現全市試點小區全覆蓋。
數據能夠印證這項機制的成效:依托于此,城關區累計開展政策宣講、矛盾調解1200余次;紅古區成功解決主管道維修、電梯安裝等問題24件;榆中縣通過3次現場辦公,為13個難題當場敲定解決方案……職責清晰、多方聯動的小區治理新格局正在蘭州穩步形成。
重大事項誰說了算?居民來做主!蘭州市推行“四方聯席會議制度+五議兩公開機制”雙軌治理模式,推動小區治理走向透明化、規范化。
“過去業主對小區事務不了解、難參與的局面徹底改變了。”城關區陽光雅居小區業委會主任賀麗潔表示,“如今,我們堅持‘重大事項集體決策、重要工作集體研究’,從意見征集、實施方案到費用明細,所有涉及業主共同利益的事項,都會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全程公開,讓大家能夠心中有數。”
這個曾經矛盾頻發的“問題小區”,如今已蛻變為治理有效的“示范樣本”,其成功的關鍵,正是將四方聯席會議和“五議兩公開”機制全面融入小區治理全過程。
通過四方聯席會議,社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公司和黨員代表、業主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上下水改造、電梯更新、公共收益收支等大家關切議題進行充分協商,構建起“居民提需求、多方擬方案、協商達共識”的完整議事閉環。
“五議兩公開”機制則構建起一套權責清晰、運行透明的決策流程,為陽光雅居小區治理提供了堅實保障。議題從群眾中來,經過四方聯席會議等環節的充分醞釀,最終由業主大會行使表決權,并將表決結果和實施情況全程公開。“這套完整流程不僅保障了業主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更確保了每項決策都扎根民意、順應民心。”賀麗潔說。
聯動多元力量 深化小區共商共治
小區的事情眾人搭把手,鄰里有困難大家來幫助。
在蘭州市,基層治理已從“獨角戲”轉變為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的“大合唱”。社區駐區單位資源有效下沉,在職黨員主動到社區報到,流動黨員亮明身份,連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也積極融入身邊事務,成為基層治理的“前哨”。
七里河區蘭石豪布斯卡翰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里,共建單位精準結對,發揮專長賦能社區治理;7名老黨員組成“銀發宣講團”,44名小區志愿者分別組建彭師傅維修班、便民醫療服務隊和紅色代跑服務隊,長期活躍在政策宣講、健康關懷、代辦幫辦等服務一線,推動形成“人人盡責、人人負責”的小區治理格局。
此外,樓院長們也憑借“人熟、事清、政策通”的優勢,深入樓棟挖掘專業人才,將咨詢援助、醫療衛生、家政維修、應急救援等四大領域的19名專業人才納入資源庫并分類編組。這些“鄰里能人”各展所長,既緩解了小區治理力量薄弱、專業支撐不足的問題,也讓“遠親不如近鄰”的溫情在互幫互助中落地生根。
物業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持續完善,“小事不出社區、矛盾就地化解”正逐步成為現實。截至目前,城關區設立28個物業矛盾調解站,調解成功率達90.2%;七里河區構建“小區—社區—專業力量”三級調解體系;永登縣調解成功率更是高達96.5%,充分彰顯了黨建引領下協同調解的扎實成效。
城關區團結新村街道天平街社區正是這一治理成效的生動體現。在這里,黨建引領如一根紅線,串聯起共建單位、物業公司、在職黨員和居民群眾,織密多元共治“一張網”。“我們不定期邀請各方參與議事,議題涵蓋樓道雜物清理、監控完善、老舊小區改造、便民設施增設等,暢通了居民訴求表達渠道。”天平街社區黨委書記白玲凡說。
在職黨員主動亮身份,擔任政策宣傳員、文明勸導員、矛盾調解員等角色,利用下班時間和節假日深入小區樓棟,不僅將醫保社保、養老服務等政策送到居民家門口,也及時化解鄰里間的摩擦與分歧。轄區醫院、衛生服務中心和部分商戶也積極加入,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多樣化志愿服務,讓便民服務觸手可及。
如今的天平街社區,樓道里歡聲笑語多了,矛盾糾紛少了;主動參與小區事務的居民多了,袖手旁觀的少了。多元共治匯聚合力,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矛盾就地化解”,也讓小區治理的“大合唱”在鄰里溫情中愈發嘹亮。( 本報記者 唐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