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而為秦風
趙時春(1508年—1567年),字景仁,號浚谷,平涼(今甘肅平涼市)人,明代嘉靖年間的著名文人,“嘉靖八才子”之一。
在明中期的文壇上,李夢陽引領風氣、一呼百應,但其后的嘉靖初年,一批青年才子再次掀起了文場變革,因不滿李夢陽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他們要求“詩學初唐”,緊接著又要“文學唐宋”,于是明代文學流派紛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高潮便到來了。在這個過程中,趙時春是毫無疑問的中堅力量,“一時文學、氣節、政事之聲,震動天下”(徐階《趙時春墓志銘》),成為當時文名極高的文學家。
趙時春遠祖是南京人,大概在元朝時遷至西北,占籍于平涼。其祖父任平谷(今北京市平谷區)縣丞,父親任沾化(今山東濱州市沾化區)教諭。趙時春幼承庭訓,聰穎異常,文采絢爛,科舉成績也非常優秀。嘉靖元年(1522年),年僅十四歲的趙時春以鄉試第三名中舉,接著嘉靖五年中禮部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六。此時的趙時春年僅十八,他是該榜最顯眼的考生之一。
作為十八歲的會元,趙時春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進入了國家人才的后備梯隊。這是優秀而年輕的新科進士們的慣例。此時,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擺在眼前:如何面對這如火如荼的“大禮議”之爭?趙時春不愿卷入其中,可也無法置身事外。新貴張璁想見趙時春,托霍韜給趙時春帶話,霍韜幾次提點趙時春,但趙時春都沒有去拜謁張璁。顯然,趙時春是有態度的,他對大禮新貴有看法,故意疏離之。這也體現出趙時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極強的原則立場。假如趙時春僅為功名利祿的話,那他只要去拜謁張璁,以他優異的成績、出眾的文采和雄辯的口才,完全可以立即被重用,可他自始至終都未去。
嘉靖五年、八年的兩榜進士,都被動地受到了“大禮議”的影響。按慣例,庶吉士讀書三年,優秀者選留翰林院,很快就能平步青云,但張璁卻對這兩榜進士都很苛刻,一個不留,所以就有“吉士不讀書”的嘲諷。趙時春也從翰林院出來,擔任了刑部主事之職。這對于翰林庶吉士來說,已經是較差的安排了。
在刑部期間,趙時春有兩個特點產生了顯著影響。一是他的詩文創作在同時期青年才俊中非常突出,進而,他與王慎中、唐順之、李開先、陳束、熊過、任瀚、呂高并列,被稱為“嘉靖八才子”。八人中,唐順之、王慎中、李開先都是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文學家,就這點而言,趙時春有所不及;但在當時,趙時春文名極高,絲毫不亞于唐、王、李三人。唐順之甚至評價說:“宋有歐(陽修)、蘇(軾),明有王(慎中)、趙(時春)。”(《存研樓文集》卷一一)這足見青年趙時春“文章豪肆”(《明史·趙時春傳》)之影響。
這時期趙時春的另一個特點是好談兵。嘉靖時期,北方蒙古俺答部落強盛,經常南下,稍后更占據了河套平原,對明朝的北部邊防形成了嚴重威脅,甚至一度包圍了北京城。這種情形下,出身邊地的趙時春密切關注邊防,鉆研軍事,探討戰守之策,一旦談及北邊蒙古,他就“裂眥攘臂,誓不與俱生”(徐階《趙時春墓志銘》)。他還撰寫相關對策文章,比如《御戎論》《馬政論》《北虜紀略》等,發表見解,推動邊防建設。這個特點,也決定了他此后督軍并轉戰于山西的經歷。
嘉靖九年(1530年),趙時春被杖責、罷官了。趙時春上疏稱:“當今之務,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這與李夢陽上疏中的“二病”“三害”“六漸”一樣,言語訐直,都是直接給皇帝眼中撐刺的做法。趙時春還說要讓嘉靖皇帝“絕蘸祭”(《明史·趙時春傳》),而嘉靖皇帝最大的喜好就是“蘸祭”,崇道佞道。所以,趙時春被“下獄掠治”,罷官為民。他帶著杖責后的傷痕,滿懷失落地返回了平涼。途徑通州,他寫下了傷感的詩篇:
《通州道中》
大同橋下嗚咽水,通濟河邊芳草洲。
瀕蓼澤蘭空泣露,落花流水自傷秋。
關河渺渺三千里,云樹蒼蒼二百州。
遙憶美人何處是,玉簫聲斷鳳凰樓。
他滿懷惆悵,面對著澤蘭落花、浮云流水和浩渺關山,深感歲月的無情,天涯孤旅的倦意便襲上心頭,同時,詩中似乎還含著殷殷的魏闕之戀。
家居十年后,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為太子大選宮僚,趙時春被遴選為東宮僚屬,兼翰林院編修、司經局校書。趙時春進入了翰林院,但同時也肩負著陪太子讀書的重任。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清要之職。一同入選的還有徐階、霍韜、鄒守益、羅洪先、唐順之、陸深、崔詵、華察等十二人,“皆天下名儒。自明初宋濂諸人后,宮僚莫盛于此”(《明史·職官二》),說明趙時春的品行、學識得到朝廷上下一致的認可,“天下名儒”是一個頗有分量的評語。趙時春與唐順之、羅洪先三人講求經術,砥礪名節,名聞天下,被稱為“三翰林”。同時,他還受到同僚徐階、霍韜、鄒守益的賞識,尤其是徐階,對趙時春高度賞識,始終不渝,徐階也就成了趙時春仕途中難得的貴人。
但趙時春“天下名儒”的時間很短,還不到一年時間。本年底,他與唐順之、羅洪先三人一起上疏,要求嘉靖“正東宮朝會禮儀”(周鑒《趙浚谷行實》),即在正月初一朝廷大會時,讓太子接受群臣朝拜。之所以有這個動議,是因為嘉靖皇帝居處深宮,蘸祭求仙,久不臨朝;且三人都是宮僚,心念天下,故為太子請言。對此,嘉靖大怒,將趙、唐、羅三人同日罷官為民。理性來說,這個奏疏是明顯的招禍之舉,皇帝尚健在,而要讓太子接受群臣朝拜,不是有逼皇帝讓位之嫌嗎?嘉靖大怒完全可以理解;但趙、唐、羅三人心系時政,其仗義執言的精神還是值得贊譽的。
趙時春再次踏上返回平涼的征程。臨別,他寫詩贈別好友:
《寄黃德兆、吳子方》
俯仰乾坤成浩嘆,紛紛世事詎堪論。
玄都觀里頻回首,織女石邊莫問津。
十八年前東?,四千里外北歸身。
長安無限閑車馬,盡屬任公大釣綸。
將名滿京華的浩嘆和世事紛紜的無奈凄楚地鋪敘出來,特別耐人尋味。等待他的,是第二個將近十年的家居歲月。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部進攻大同,越過古北口長城,長驅直入,包圍了北京城。這是明朝廷自“土木堡之變”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俺答退卻后,明朝廷急需統軍待戰的將領,此前趙時春即以“知兵”而聞名,所以,已任禮部尚書的徐階推薦了趙時春,趙被任為兵部主事。揆諸情理,此次赴任,趙時春在國難當頭之時,在家人的反對之下,毅然決然地上任,其勇毅的報國之情值得高度肯定。
到任后,趙時春又轉任山東民兵僉事、山東兵備副使。這期間,他與平虜大將軍仇鸞產生了激烈的沖突。仇鸞倡導與俺答議和,互市馬匹;趙時春堅決主戰,說:“此亡宋秦檜策也。安有平虜大將軍而效牙儈開市乎?”(周鑒《趙浚谷行實》)即仇鸞就是明朝的秦檜,這顯然是勢不兩立的架勢。不久,仇鸞病死,其行賄俺答的事也暴露了,遂被開棺戮尸;而與仇鸞堅決做斗爭的趙時春則贏得了很好的政聲,他不僅風格高峻,而且練兵實效顯著。所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徐階再次推薦趙時春,趙時春被“超擢”為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都督雁門關等地軍務,正式成為主政一方、督軍作戰、轉戰雁門一帶的省級大員。
趙時春步入了仕途的輝煌期,但其落魄也很快到來了。俺答在秋高馬肥的季節入侵,趙時春親自率軍出戰,“三軍超騰”,軍容甚盛,似乎平生慷慨許國的豪情,都化作此時滅此朝食的氣概。不過即便他有戰略、有訓練,但畢竟是書生,實戰經驗上明顯不足,所以,他在前線沖鋒陷陣的同時,已經陷入了俺答的埋伏之中?偙顪Z為此而戰亡,《明史》本傳暗含諷刺地稱之為“一戰而敗”。
趙時春的戰敗令人遺憾。書生談兵的氣盛和文人帶兵的先天缺陷,都在趙時春身上有充分體現。假如沒有“知兵”的名聲,他就不會督軍和轉戰于雁門,就不會有“一戰而敗”的恥辱,他完全可以憑借“嘉靖八才子”和“天下名儒”的頭銜來名垂青史。但其人生期許完全不止于此。他踏實地慷慨許國、經邦濟世,完全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姿態。在明中期邊軍將不知兵、兵不任戰的萎靡之下,“是時將帥率避寇不擊,為都撫者安居堅城,遙領軍事,無躬搏寇者”(《明史·趙時春傳》),趙時春則以督撫之尊親自整軍出戰,這份勇氣,這種精神,顯然不是那些不出戰也無敗績的庸將所能比擬的,所以才會“天下皆壯其氣”。
罷官后,趙時春蟄居平涼,著書立說,晚年移居華亭硯峽,終老于此。
趙時春是明代從甘肅走向全國的重要文人。同時期的甘肅作家中,李夢陽、胡纘宗、趙時春堪為代表。相比而言,李夢陽引領文學潮流,但其核心陣地其實主要在河南開封;胡纘宗游宦多方,以經學、功名為主,其文學的時代融入度不及趙時春。趙時春入仕后,其創作深刻嵌入嘉靖初年的詩風變革(“詩學初唐”)和文場變體中,贏得了高度的聲名。一代宗師黃宗羲在《明文案》(二百卷本)序言中,將趙貞吉、趙時春作為嘉靖時期文壇極盛的代表,又在《明文!分羞x入趙時春文章近二十篇,足見趙時春文章的影響度。
而且,趙時春為官四十年,其中居平涼三十年,他是真正以隴東為根據地而創作的文學家。漫長的文學史中,隴東山河何曾如此大規模、高水準地融入過中國文學的圖景?前此未見,所見者,自趙時春始。所以,是趙時春這個“隴東才子”,自覺而深情地歌唱祖國山川和隴東風物,將隴東山河帶進了中國文學的版圖。以風格而言,趙時春的詩“豪如太白而不淫,雄如子美而多變,疏暢跌蕩如司馬子長、班叔皮”(胡松《趙浚谷集序》),是典型的“秦人而為秦風”。在歷來隴籍作家的“秦人而為秦風”中,亦當以趙時春為最典型。我們真的該禮敬這位正直、慷慨而深情的才子、文人。
(執筆: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