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總督 康熙名臣
慕天顏(1624年—1696年),甘肅靜寧人,清康熙時期名臣,《清史稿》卷二八七有傳。據《慕天顏行狀》(李安樂整理),慕氏出自鮮卑慕容氏,因為官而落籍于平涼。靜寧慕氏世次無考,說明其祖上宦跡平平。慕天顏祖父曾任河南靈寶縣令,這應該是靜寧慕氏和慕天顏發跡的重要契機。
慕天顏幼年聰慧,“五歲受書,能過目不忘”(《行狀》),23歲(順治三年(1646年))中舉,32歲(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進士。中進士后,慕天顏在吏部觀政一年,然后出任錢塘縣令。錢塘為杭州首縣、三吳奧壤,吏部能讓新科進士出任錢塘縣令,說明觀政期間慕天顏的表現較為突出。
在錢塘任上七年時間,這應該是慕天顏仕途成長的關鍵期。縣令雖然級別不高,但卻是國家行政的關鍵點,尤其是對慕天顏深入了解蘇浙地區的經濟文化至為重要,此后他提出一系列的重要對策,總督漕運,以及以江南為主要生活區,都應該與此有關。
康熙二年(1664年),慕天顏出任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市)知府。興化府濱海,緊鄰福建省會福州和最大港口泉州,這必然讓慕天顏對當時的沿海情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正因此,康熙七年(1668年)大學士明珠來福建考察對臺形勢時,慕天顏的對策就贏得了明珠的高度贊賞:“公真奇才也!赴臺招撫,非君無可使者。”(轉引自李世恩《慕天顏招撫臺灣》)明珠紅極一時、權勢赫奕,回朝后,他奏請慕天顏以太常寺卿的身份赴臺,招撫盤據臺灣的鄭經(鄭成功之父)。
出使臺灣,是慕天顏仕途的高光時刻。他英姿挺秀,義正詞嚴,體現出大國使者的責任擔當,也贏得了鄭經一方的充分尊重。在他的斡旋下,鄭經同意與清朝會談,雙方約定在泉州見面?滴跻哺叨戎匾,派出了首相明珠。在雙方因見面禮而爭執不下時,慕天顏機智地提出在文廟會談,妥善地解決了難題。會談后,慕天顏再次奉命出使臺灣,遺憾的是招撫依然沒能實現。不過,在康熙朝的四次招撫中,慕天顏的出使最接近成功,“臺灣之知向化,實自此始”(《行狀》)。他的出色表現,明珠必然了然于胸,康熙也必然會有所了解,這都為他以后仕途的飛黃騰達奠定厚實基礎。
康熙九年(1670年),47歲的慕天顏出任江蘇布政使,正式成為主政一方的要員。江蘇是財賦重地、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也是最考驗治理能力的地方。就在慕天顏到任的這年,江蘇水患嚴重,“彌漫四野,數百里間,不第禾盡無收,抑且室廬漂沒,流離疾苦,不忍繪圖”(慕天顏《疏河救荒議》)。為此,慕天顏果斷上湊,建議疏浚劉河、吳淞江。得到準許后,他立即開工,一年之內水利告竣,使得這一帶“十年之間,旱潦無虞”(慕天顏《開浚白茆修閘疏》)。劉河、吳淞江是太湖泄流的最下游(“尾閭”),地勢平緩,泥沙易淤積,如果不及時疏通,太湖之水難以泄流,必然會形成四面沖溢的水患。而一旦水利保障有力,太湖周圍的蘇、松、常、杭、嘉、湖等地完全就是最好的魚米之鄉。慕天顏的勇于擔當、果敢作為,對于保證百姓安居、保障國家財賦有重要意義,當然,對于形成他在朝廷中的良好影響,也必然有重要助力。其《水利足民裕國疏》,也是相關太湖流域的重要水利文獻。
康熙十五年(1676年),慕天顏因政績突出而升任江蘇巡撫、右副都御史,期間他為平定“三藩之亂”做出了重要貢獻。“三藩之亂”延宕十余年,此時的清軍正與亂軍對峙,運兵和后勤是重大難題。負責平定吳三桂的安遠靖寇大將軍尚善欲駐軍岳州(今岳陽市),為便于軍隊和軍糧轉運,尚善建議水運軍隊至岳州。康熙知人善任,將造船事項交付給慕天顏。慕天顏積極督工,勝利完成任務,并因此而獲贈兵部尚書銜。
在此期間,慕天顏還有傳世名作《請開海禁疏》。這是慕天顏心懷天下、積極行政的又一典型例證。順治后期,由于擔心臺灣的鄭經勢力,所以實行海禁,“無許片帆入!,甚至將沿海30公里以內的居民內遷。康熙前期,部分內遷的人民陸續回到海邊舊居,遼寧、山東、廣東的海禁漸松,惟有江蘇、浙江、福建等省海禁尚嚴。慕天顏長期任職于這一帶,深刻了解沿海情勢,遂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上《請開海禁疏》,要求廢除海禁,準民出海貿易。他準確分析道,海禁于國于民不利;當前國家財政吃緊,生財之道有限,一旦海禁大開,“番舶之銀”將源源不斷,“富強可以坐致”(《請開海禁疏》)。這是實實在在的“廟謨之籌略”,可惜康熙沒有批準。不過,在當時各路江南大員的海禁奏疏中,影響最大者莫過于慕天顏。還好,七年之后,康熙終于下令大開海禁,慕天顏的請求只不過延遲實行了數年而已。
康熙二十年(1681年),慕天顏被彈劾罷官。事情的起因是,鎮江前任知府財政虧空,慕天顏從當任知府高德貴身上追索,這引起了較大爭議。高德貴死后,其親戚不斷訴訟,甚至一度赴京告狀,慕天顏因此而被“降三級調用”。被降職之后,曾被慕天顏低評的學者陸隴其,卻被推薦為孝廉,這不正是打慕天顏的臉嗎?慕天顏無顏戀棧,只得辭職。辭職時,他在奏疏中說自己“夙夜冰兢,精白乃心”,康熙皇帝就反問:你任巡撫以來“未聞有清廉之名”,你哪來的勇氣自稱“夙夜冰兢,精白乃心”(《清史列傳》卷一二)呢?所謂墻倒眾人推,慕天顏仕途出現挫折時,不僅他人攻擊、排擠,就連康熙皇帝似乎也要讓慕天顏罷官休息了。平心而論,慕入仕25年,政績顯著,偶有小過實屬平常,僅僅以“夙夜冰兢,精白乃心”的口實來罷免,實在難服人心。
兩年后,慕天顏又被起用為湖北巡撫、貴州巡撫,并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任漕運總督。這是慕天顏職級的頂峰,妥妥的一品大員。明清兩朝定都北京,其財賦主要靠江南、山東、中原等省,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就是國家財賦的命脈,漕運總督正就身負著督運財賦的重任。而為了保障漕運,避免黃河泛濫就成了關鍵任務,因為黃泛必然侵蝕運河,所以又設了河道總督。不過,慕天顏任總督時間不長,其作為并不顯著。
次年,慕天顏與前河道總督靳輔在治河上產生了嚴重分歧。靳輔是與潘季馴齊名的治黃水利專家,其意見為康熙所重。慕、靳二人的分歧主要在是否增修高家堰。明清時期的黃河奪淮入海,黃河、淮河在洪澤湖一帶接近重疊。高家堰是洪澤湖大堤,是著名的淮防工程。由于地勢低平,泥沙淤積,湖水底層不斷抬高,高家堰也就必須不斷增高,才能起到防洪作用。慕天顏認為,應該采用疏導之法,修堤無益;而靳輔則主張增高堤壩,增加束水沖沙的功能。現在看來,靳輔意見完全正確,束水沖沙永遠是黃河治理的經典之策,康熙也采納了靳輔意見;而如果按照慕天顏的疏通之法,那黃河、淮河的泥沙永遠也挖不完。這次爭執的結果是,慕天顏被免職。
65歲的慕天顏終于迎來了退休養老的時刻。因生病和氣候緣故,他前往江南就醫。在那里,他有眾多的門生故吏。也正是在江南,其奏疏文集《撫吳封事》《楚黔封事》《總漕封事》等才能有更好的刊刻和保存條件。
總體來看,慕天顏毫無疑問是康熙時期的能臣、名臣。其仕途的前期尤其高光出彩,在知府、布政使、巡撫任上更是做出了造福后代的不凡業績,所以,他至今仍為江蘇等地的人們懷念。其仕途的后期頗有爭議,不好定評,但這些爭議的前提卻都是實實在在的忠誠許國,他沒有為一己之私而蠅營或傾軋,他是一位正直、坦誠、忠貞且能干的歷史名臣。
(執筆: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