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揚能百勝 方略冠三軍
趙良棟(1621年—1697年),字擎宇,號西華,寧夏(今銀川市)人,清初“河西四將”之一,《清史稿》卷二百五十五有傳。
趙良棟是平定“三藩之亂”的重要功臣,戰功赫赫,但因生性耿直,與其他將領多有違和,所以生前戰功未得到充分肯定,不過他去世后終于得到高度表彰,成為唯一可以與岳鐘琪“相埒”(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卷一)的著名將領。其“橫戈開邊”的武功、坎坷紛紜的身世、麾下將星云集的盛況和家族“一門三總督”的榮耀,都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典型案例。
據《清史稿》本傳,趙良棟世居榆林,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平定陜西,趙良棟應募從軍,隸屬三邊總督孟喬芳麾下,署理潼關守備。從這個角度來說,趙良棟是陜北人。這期間,他參與了平定李自成余部賀珍等戰斗。順治三年(1646年),寧夏發生兵變,趙良棟又跟隨寧夏總兵劉芳名一起平叛,隨后他就地任職,為寧夏水利都司(工部都水清吏司的寧夏分駐機構),負責寧夏水利事務。從此,趙良棟籍入寧夏,《國史賢良小傳·趙良棟傳》載“(趙良棟)官寧夏都司,遂隸籍焉”,可以為證。
但是,讓一位作戰極其勇猛的武臣去操辦水利,顯然任非其人、才非其用。順治五年(1648年),河西地區爆發了米喇印、丁國棟的反清斗爭,他們占領河西走廊,擊殺甘肅巡撫,進而攻下蘭州、臨洮、河州等地,聲勢浩大。清政府急忙調三邊總督孟喬芳率軍鎮壓,張勇、王進寶、趙良棟等都參與其中。此時他們是并肩作戰的戰友,只不過他們都處于成長階段,得名未盛而已。
戰亂平定后,張勇任甘肅總兵,王進寶任守備,趙良棟任高臺游擊,張勇是趙、王的直接上司。此后的五年,他們穩定地駐防甘肅。順治十年(1653年),云南、貴州又爆發了李定國等人的反清斗爭,有眾數十萬。清政府以洪承疇為五省經略負責鎮壓。張勇及甘肅鎮兵也被調南下,歸洪承疇節制;而趙良棟、王進寶作為張勇的得力戰將,也必然隨同出征。
洪承疇是經略五省的最高長官,吳三桂則是洪承疇節制之下的實力雄厚、能征慣戰的前鋒統帥,張勇的甘肅鎮兵也跟隨吳三桂進軍云、貴,于是,吳三桂與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必然產生密切交集。此時的吳三桂具有絕對話語權,平定“永歷政權”的首功非他莫屬,所以他開藩設府,成為了妥妥的云南王;張勇因受洪承疇賞識,得任云南提督;趙良棟、王進寶雖然作戰英勇,但似乎未能獲得太大功勞,僅分別授“督標中軍副將”和“經略右標中營游擊”(《清史稿》本傳)。這些過程,都可以看作是趙良棟、王進寶軍事生涯的成長期。
康熙朝前期,趙良棟先后任云南廣羅鎮總兵、平遠鎮總兵、山西大同鎮總兵、直隸天津總兵。總兵是地方高級武官,可以獨當一面。十年四任總兵,可看作是趙良棟軍事生涯的成熟期。從西北轉戰西南,再駐防最北的大同和最東的天津(此前他曾在最西的高臺駐扎過),趙良棟的足跡遍布于祖國大地,他也從一個得名未盛的青年將領走入了天命之年(五十歲)的地方軍事負責人。直到“三藩之亂”爆發,趙良棟才有了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軍事生涯才登上了頂峰。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爆發。兩年后,在吳三桂、王輔臣的煽誘下,寧夏再次發生兵變,提督陳福被殺害,以平涼為中心的西北動亂眼看就要連成片區了。在張勇的力薦下,康熙召趙良棟自津入京商談。趙良棟只誅首惡、寬宥協從的策略深得康熙賞識,隨后他被任命為寧夏提督。對此,趙良棟備受鼓舞,感恩戴德。他星夜趕赴寧夏,“百騎遄征”“單身入城,宣布圣天子德威”(趙良棟《奏疏存稿·自序》),高效安撫了兵變,初步贏得了康熙的信任。
安撫兵變后,趙良棟開始精簡士卒、操練軍隊,三年間,“數千甲胄皆成勁旅”(趙良棟《自序》),形成一支完全由他指揮的核心戰斗力。這時,平涼的王輔臣勢力已經被張勇翦除,王輔臣出降(趙良棟應該沒有參與平定王輔臣的戰斗),于是,趙良棟就自告奮勇,申請帶兵入川,參與剿滅吳之茂的戰役。康熙急切需要將寶雞、漢中、隴南一帶的吳三桂叛軍剿滅,所以,他讓大將軍圖海節制西北軍馬,迅速南下作戰。
除張勇因健康原因不能參加外,趙良棟、王進寶等名將皆受圖海調度,他們分四路南下:圖海親率中軍向興安(今陜西安康),涼州提督孫思克等向略陽,平涼提督王進寶向棧道(武關),寧夏提督趙良棟向徽縣,分道進兵。盤踞在四川和陜南的叛軍是吳三桂之子吳之茂部。在圖海四路大軍的打擊下,吳之茂全線潰敗。趙良棟春節也不休息,率部星夜兼程,進入川北。
正月初一,在嘉陵江上游的白水壩(今廣元境內),于亂軍封鎖之下,趙良棟親冒矢石,發動了渡江戰役。在他的感召下,麾下將士奮勇搏擊,徹底摧敗叛軍,打開了入川的門戶。然后他馬不停蹄,揮師南下,一路勝仗,直至攻下成都。這是當時清軍對陣叛軍所取得的最顯著勝利。康熙大為興奮,立即提升趙良棟為云貴總督加兵部尚書銜。這是所有參戰將領中所獲的最大殊榮。盡管此時的云貴兩省尚處于吳三桂的管轄之下,但無論如何,云貴總督都是一品大員,康熙就是要趙良棟自己去打下這片地盤,然后再任職。
也就在此時,趙良棟與王進寶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兩將爭功。趙、王二人都是獨當一面的名將,都在為平定“三藩之亂”而浴血奮戰。王進寶負責收復漢中,進而收復重慶地區,其進入成都平原的路線遙遠而迂回;而趙良棟在打下徽縣后,從隴南便捷入蜀,直擊川北門戶廣元,然后徑直南下,打下成都,奪得了光鮮的頭功。理論上來說,如果沒有王進寶牽制吳之茂大軍于漢中、巴山一帶,就不可能有趙良棟順利的過關斬將。所以,當趙良棟升任云貴總督后,王進寶極為不快,他稱病請辭,并且要求自己的軍隊不隸屬于趙良棟,且回守后方。他們曾經平級,甚至在平定丁國棟叛亂時,王進寶明顯排在趙良棟之前,他才是張勇帶出來的最出色的將領。在王進寶看來,趙良棟是抄小路入武關的劉邦,他王進寶才是巨鹿之戰中的項羽。今天來看,這樣的武將爭功歷來多見,也完全可以理解,畢竟王進寶確實也做出了巨大貢獻。精明的康熙對于王進寶的心思了然于胸,他大度地賞了王進寶,并同意了其請求。
占領成都后,趙良棟請求繼續進兵云南。康熙高度賞識趙的路線和方略,批準了其方案,“悉如所請”(《康熙實錄》卷八九)。趙良棟在經歷了初入云南時慘痛的永寧(今麗江市永寧鎮)之敗后,終于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抵近昆明。此時,吳三桂已去世,其孫吳世璠困守孤城。昆明城外,是大將軍彰泰節制的四十萬清軍,“連營四十里”,但這么龐大的軍隊,各將領之間卻相互觀望、推諉,毫無戰績。
趙良棟見此情形,建議彰泰立刻進攻,速戰速決,可彰泰卻擔心趙良棟搶功,讓趙休整軍隊。趙良棟生性耿直,或許是他不聽號令,或許是他未能明白彰泰的潛藏含義,或許是他確實想主動爭功,反正他壓根就沒休整,而是身先士卒,“率所部夜攻南壩”,直接打到了昆明城下。彰泰無奈,只好下令進攻,六日之內便收復了昆明城。理論上來說,趙良棟也是攻破昆明城的首功之人。
昆明城破之后,彰泰麾下將士軍紀敗壞,“爭取子女玉帛”(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就連將軍穆占和總督蔡毓榮都分享了吳三桂的兩位美妾,但趙良棟嚴厲約束軍士,秋毫無取,秋毫無犯。就這點而言,趙良棟英勇善戰,且軍紀嚴正,確實當得起“國初良將,論者以良棟為最”(《(乾隆)寧夏府志》)的評價。
但趙良棟也是有缺點的人。他生性耿直急切,軍隊紀律嚴明,但也會因此而得罪不少人。初入云南、永寧之敗時,他彈劾總兵朱衣客作戰不力;三藩平定后,建昌太守譚弘復叛,他就彈劾王進寶守備無方。朱衣客、王進寶也都因此參劾趙良棟。作戰中,趙良棟揮師急進,效果驚人,但同時也會給人一味搶功的嫌疑。昆明城下,彰泰包圍已久,趙良棟一到,便不顧其他,只管攻城。理性來說,沒有彰泰等的長時間圍困,哪來的趙良棟攻城首功?假如趙良棟是自始至終都參與了圍攻昆明的過程,那他的頭功將會讓人都心服口服;可趙良棟是半路上殺出來的程咬金,一到昆明便馬上要“摘桃子”,這顯然會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
同為名將的王進寶,居然與趙良棟鬧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所以戰亂平定后,康熙說:“二將不諳大體,私忿攻訐。朕念其功績并茂,惟欲保全,互訐章奏,皆置不問,但論失援建昌罪。”(《清史稿》本傳)連康熙都看不下去了。正因此,戰后論功,趙良棟“以功抵罪”,功過相抵,無功也無過。這又是少之又少的奇葩現象。且不論其是否主動搶功,但結果明擺著,那就是:趙良棟是攻破成都、昆明的首功之臣,身為首功之臣卻又功過相抵,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而這種滑稽卻又實實在在地發生了。直到十二年后,趙良棟還在申訴,說自己的功績被圖海、彰泰等人隱瞞了。趙良棟不知惹了多少周圍人,和他一起共事者,很少有人給他說好話,這有自身原因,也有同事惡劣之因,不過,其結果還是不免令人遺憾!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趙良棟終老于家。康熙為他親撰墓碑,贊譽其武功和業績;康熙還曾賜趙良棟“勇略邦屏”的匾額,御筆稱譽的對聯“憶昔鷹揚能百勝,每思方略冠三軍”。雍正時期建賢良祠,祭祀入清以來做出貢獻的大臣,有清一代總計178人,趙良棟即入祀其中。他成為當時功勛卓著的、最被認可的名臣。當歷史的喧囂散盡后,優秀戰將的赫赫戰功永遠也無法抹殺,且永遠熠熠地生輝。文末,附錄一首袁嘉谷歌頌趙良棟的詩:
《滇南懷賢六首·趙襄忠公良棟》
風云際會樹奇功,百戰將軍氣吐虹。
陋爾蛙聲鳴井底,仗誰虎旅壓滇中。
趙云壯膽英雄士,馬援前身矍鑠翁。
魂戀朔方依圣祖,九原曾否涕沾胸?
(執筆: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