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霜降,榆中縣北山片區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基地里、田埂間,農戶們彎腰俯身,小心翼翼地從土里刨出沾滿泥土的百合,一幅滿是豐收喜悅的動人畫卷呈現在眼前。
在園子岔鄉大峴村的百合田里,村民魏萬高手里捧著剛采挖的百合,臉上滿是笑意。他輕輕拂去百合上的泥土,露出飽滿瑩潤的瓣片,樂呵呵地說:“你看這百合,自種的好品種,當初就用這么大點的籽種,現在你看這個百合長得多大。”
談及今年的收益,魏萬高滿是期待:“今年行情不錯,地頭的收購價18塊到20塊一斤,算下來種百合的收入很不錯呢。”田埂邊,不少百合已經裝箱,等待收購商上門,這些帶著泥土清香的“土疙瘩”,如今成了農戶們實實在在的增收“金寶貝”。
“榆中是蘭州百合的主產區之一,我們所看到的百合,個頭飽滿、潔白晶瑩,收購價也讓農戶滿意,大家的種植積極性更高了。”站在園子岔鄉的梯田上,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經作站站長、正高級農藝師楊海興介紹,目前全縣百合種植面積已達9.2萬畝以上,園子岔鄉作為榆中縣蘭州百合主產區,種植規模就超過4.5萬畝。產業要壯大,難題需破解。在園子岔鄉柏木村,一套“1+1+N”的合作模式正為百合產業注入新動能。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聯動富藍合作社與農戶,2025年4月建成的百合籽種繁育基地已初見成效:2626平方米的連棟薄膜溫室里,55萬余株小鱗莖長勢喜人;1180立方米的蓄水池搭配自動化上水定時噴淋系統,為籽種生長提供穩定保障。
“基地不僅能輻射帶動周邊12戶20人就近務工,更能解決全村121戶288人面臨的優良籽種短缺問題。”園子岔鄉武裝部長嚴潔瓊介紹道,基地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5萬元分紅,既壯大了集體經濟,也為百合產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百合是我們的特色產業,繼續加大技術支持和政府幫扶力度,把百合產業做得更大更強。”楊海興的話,道出了榆中百合產業發展的方向。當前,榆中縣正圍繞百合產業布局,從籽種培育、田間管理到市場銷售全鏈條發力,通過技術指導、政策扶持、合作社帶動等方式,幫助農戶降低種植風險、提升收益。
在北山片區的采挖田里,豐收的場景還在繼續。一顆顆飽滿的百合,不僅承載著農戶的增收希望,更成為榆中縣以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隨著產業鏈不斷延伸、幫扶舉措持續落地,榆中縣的百合產業走出了振興新圖景。( 本報記者 楊貴智 通訊員 牛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