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的東方紅廣場,一場熱鬧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題宣傳活動正在進行中——義診咨詢、健康講座、急救培訓……這場由城關區衛生健康局主辦的活動,不僅是一次服務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城關區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踐的縮影。從2009年國家項目啟動至今,經過15年的努力,城關區已構建起累計服務千萬人次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網絡,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成為老百姓的共識。
把“健康課”開在廣場上
“醫生,我血壓忽高忽低,吃降壓藥也沒調過來,該咋辦?”在團結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義診工位前,68歲的張大爺攥著體檢報告追問。醫護人員立刻為他復測血壓,邊記錄數據邊解釋:“您這血壓150/95,得按點吃藥,我給您畫個服藥時間表,再列個低鹽食譜。”
不遠處的“名醫面對面”專區,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主任付兆媛被大家圍攏起來。“胃脹半個月了,要不要做胃鏡?”市民李女士問道。付兆媛仔細詢問了她的作息后安撫說:“先調整三餐,睡前別吃零食,我留個電話,你有不舒服的情況隨時問。”
體重管理專區前,東崗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倪河安醫生正幫居民測算BMI。“您身高1.65米、體重78公斤,得注意飲食。”他邊說邊在評估表上圈重點,一旁的甘肅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王志凡補充:“科學減重不是餓肚子,早上喝杯牛奶、吃個雞蛋,比光吃包子營養更均衡。”
急救培訓區里,拱星墩焦家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演示如何包扎傷口。“先用紗布蓋傷口,再用繃帶螺旋纏繞,松緊能伸一根手指就行。”居民王女士跟著練習,還錄了視頻。她說:“學會了,家里人受傷后能應急。”為了讓居民清晰知曉,活動現場發放的科普折頁,把慢性病管理、預防接種等12項服務拆解成了“大白話”。
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服務”
“2009年剛建檔時,敲10戶門能進3戶就不錯了,居民總擔心是搞推銷的。”東崗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回憶說,如今電子健康檔案全覆蓋,家庭醫生團隊每月上門隨訪,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量血壓、整理藥盒,“去年冬天,我們給轄區老人體檢,發現8人有白內障早期癥狀,便及時聯系醫院做了手術。”
72歲的趙奶奶患高血壓、糖尿病多年,以前總忘吃藥,自從簽約家庭醫生,鹽場路草場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梁作文每月上門開展服務。她說:“藥盒上貼了‘早8點降壓藥、晚7點降糖藥’的便簽,還幫我測血糖,現在各項指標很穩。”
張掖路廣武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65歲以上老人每年組織免費體檢,還開設了老年健康課堂;對0至6歲兒童,每月教家長做輔食、預防常見病等。“以前擔心孩子挑食,聽了課才知道,原來輔食的做法還有這么多,打疫苗也是有講究的。”新手媽媽張女士拿著課堂筆記說,中心去年為轄區300多名兒童做了健康篩查,同時還高效開設了疫苗注射等工作。
東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在傳染病防控和精神衛生服務上精準發力。“轄區外來務工人員多,每年春秋季我們都會上門講解肺結核防治要點。”中心負責人介紹,去年篩查出3例肺結核患者后,醫護人員全程督導服藥,如今均已康復。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上,該中心建立專屬檔案,家庭醫生每月隨訪,聯合社區工作人員上門慰問,規范管理率達98%。
15年耕耘交出民生健康“成績單”
15年櫛風沐雨,城關區交出了一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優異答卷:居民健康檔案建檔1040837人;65歲老年人已體檢86490人,越來越多老人通過早篩早干預遠離疾病。慢性病管理成效顯著:高血壓隨訪108075人次,糖尿病隨訪45616人次。“以前覺得慢性病不用管,疼了才吃藥,現在家庭醫生每月提醒,血壓控制得很好。”拱星墩街道居民馬阿姨說。
拱星墩焦家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設立計劃免疫接種區,為了讓孩子接種疫苗時更放松,該中心特意在接種區設置了卡通主題元素——藍色的叮當貓貼紙和玩偶裝飾,讓原本可能讓孩子緊張的接種場景,變成了充滿童趣的“小天地”。“以前帶娃接種疫苗,孩子一進醫院就哭,現在看到可愛的卡通畫,反而主動拉著我往里走。”正在等待的家長嚴女士說。除了童趣環境,這里的細節服務更讓她暖心:“每次接種后,醫生都會在疫苗本上清清楚楚寫上下次接種的時間和疫苗種類,疫苗接種群里會實時通知近期可接種的疫苗信息,不用操心錯過時間。這里還有專門的母嬰哺乳室,帶娃來接種,全程都很省心。”
在城關區,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計劃免疫接種工作均已形成標準化服務體系。新手寶媽張女士對此深有體會:“我從懷孕開始就享受到了社區的服務,免費做基礎產檢,醫生還定期打電話跟蹤我的孕期情況;生完孩子后,醫護人員主動上門做產后檢查和慰問,現在孩子的疫苗接種、日常保健體檢,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能一站式完成。”
從新生兒訪視到老年人健康管理,從預防接種到傳染病防控,15年來,1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已成為守護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正如鹽場路草場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孫霞所說:“以前是生病找醫生,現在我們主動找居民,從‘治已病’到‘防未病’,這就是服務的意義。”
站在15周年的新起點上,城關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正向更精準、更貼心的目標邁進。其中,東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上線“互聯網+醫療”服務:居民用手機就能預約家庭醫生、查體檢報告,慢病患者可在線咨詢用藥。拱星墩焦家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的康復護理服務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歡迎,中心負責人說:“有些老人術后需要康復,我們計劃在物理康復的基礎上引進設備,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做康復訓練。”鹽場路草場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化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出“老年人專屬包”“慢病管理包”等服務內容,還有多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的多項服務也更加完善。現如今,在城關區越來越多的居民正精準地、穩穩地享受著來自家門口的健康福利。
記者手記
15年健康守護暖了民心強了根基
蹲點城關區,最動人的不是數據,而是“健康”二字從抽象政策變成了百姓觸手可及的溫度。
15年,這里完成的不只是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敲門”的服務轉身,更是把“治已病”的被動應對,變成了“防未病”的主動守護。從老人藥盒上的服藥便簽,到孩子接種區的卡通貼紙,細微處藏著民生溫度;從電子健康檔案全覆蓋,到“互聯網+醫療”的便捷,創新里裝著民生考量。
這場跨越15年的健康實踐,不僅筑牢了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線”,更讓“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扎根人心——這,才是最珍貴的民生答卷。( 本報記者 顏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