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榆中北山,人們的印象中,那是“苦焦”的代名詞。
老范大半生都在和這兩個字搏斗。他就像是北山上一棵倔強的老樹,把根深深扎在“隴中苦瘠甲天下”的最深處,帶領鄉親們奔走在共同致富的路上。
他經營著一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規模不算大,卻是全機械化作業,形成了“合作社+鄉村農場”的新模式。種植養殖數量不多,卻是全產業鏈發展。
這正是鄉村全面振興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于是,從種到收,記者進行了全程跟訪。
(一)
2025年5月14日,在盤山公路上驅車兩個小時,記者來到了山嶺連綿、溝壑縱橫的榆中北山中連川鄉撒拉溝村。
時節已經立夏。開春以來一直沒有有效降水,山還是光禿禿的。
老范帶領記者走了幾處洋芋種植地塊,腳下是黃綿綿的“淌土”。4月中旬就種下了種薯。天太旱了,苗還沒出來。
在一塊洋芋地里,老范蹲下來,撥了一下浮土,看到三株嫩芽頂出薄膜,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
老范全名范志章,55歲。早年在村子里開了一個農資商店,積累了豐富的農作物科學種植知識。2012年,創辦了榆中志章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
在政府的扶持下,合作社的規模迅速擴大。目前流轉土地4600畝,種植苜蓿3000畝、洋芋500畝、玉米500畝、燕麥200畝。養殖西門塔爾牛140頭。
今年對于老范來說,是重要的一年。
轉型升級,擴大經濟作物種植,帶領鄉親們增加收入,壯大合作社,給鄉村帶來勃勃生機,就是他的夢想。
開始種藥材。
200畝黃芪,150畝柴胡,10畝黨參。
老范帶領記者來到工人們正在種黃芪的地里。中藥材移栽機上,6人分成兩排面對面坐著放根苗。
“天這么旱,種下去,不出咋辦?”記者問。
“別的合作社上個月就種植了,我們不能再遲了,雨快來了。”老范說。
“你怎么篤定雨就要來了呢?”記者問。
“辦合作社這十幾年里,我把每年下雨的情況都記錄了下來。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地方,掌握天氣情況非常重要。雨會來的。”老范說。
“如果雨不來怎么辦?”記者問。
“那就拉水噴灌。”老范堅定地說道。
(二)
7月8日,記者再次來到撒拉溝村,寒暄片刻,老范帶領記者直奔地里。
“5月底開始,一場接一場的降雨,將上半年的干旱一掃而光,莊稼都長出來了,山也綠了。”老范的口氣中流露出些許欣慰。
記者看到,黃芪長勢喜人,秧苗已經一拃高了。工人們正在除草,田間歡聲笑語,老范和工人們的臉上洋溢著舒心的笑容。
“我們平時干得最多的活就是除草,現在種藥材了,活更多了,我們的收入也更多了。老范是我們的領路人,我們現在與合作社連為一體,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我們在合作社打工,也像是農場的職工,每月都有固定工資了。”一位工人說道。
采訪中記者得知,工人每天工資120元,按月計發,從立春干到立冬。
穿過黃芪地,我們來到洋芋地里。齊膝高的秧苗枝繁葉茂,白色和淡紫色的花朵亭立秧頭。整個山坳里彌漫著洋芋花清幽的馨香。“洋芋花開賽牡丹”名不虛傳。
“一條秧下能結十幾個洋芋。”老范的喜悅溢于言表。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到農業技術創新,對榆中北山投入很大,使北山的種植養殖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包地種藥材、種草搞養殖的人越來越多了。
“如今種地的條件好了,二牛抬杠已經成為歷史。現在是機械種植、科技賦能的時代。我們種地也不用擔心大旱絕收這種極端情況了,對農業的投入更有信心了。”老范說。
拖拉機、裝載機、收割機等大型機械,旋耕機、馬鈴薯種植機、中藥材移栽機、方草捆撿拾壓捆機等小型機械,以及喂牛的攪拌撒料一體機和多功能撒糞撒肥機,該有的他都有了。
老范說,現在種地沒有機械不行,機械是生產力,科技是新質生產力。這是北山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決定性力量。
(三)
8月18日,記者又一次來到了撒拉溝村。
這是榆中北山最美的時節,草高山綠,莊稼成形。極目遠眺,天地連接,層層梯田里綠色波浪從山下鋪卷而上,山頂梯田的綠草觸及藍天。
老范一天很大的精力花在了牛上。牛和莊稼不一樣,得時刻操心,一頭牛兩萬多元,需要精心飼養。他也練就了精通農藝與畜牧的多方面技術。
“俗話說‘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這么費時費力有風險的事,為什么要養牛呢?”記者問。
“養牛不僅省錢還能賺錢,這里有自家的草當飼料,成本低效益高。另外,牛糞的肥力特別強,施一次可以管兩年,肥了土地,壯了莊稼。養牛發揮出了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全產業鏈發展。”老范說。
老范一天要工作很長時間。晚上9點多鐘,給牛喂完最后一遍草料,看著小牛犢臥在牛犢棚里,他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第二天清晨太陽躍上山梁,老范就起床了。在農具的打磨聲、機械的啟動聲、牛的哞哞聲奏響的晨曲中,老范和工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安排完工作,喂完牛,老范駕車開始巡山。4600畝地分散在幾座山嶺、幾條山溝中,并不集中。
今年的豐收已是定局。最令記者開眼的還是玉米,幾條山溝的玉米,3米高的植株蔚為壯觀。
老范說,這功勞要歸政府,開發出了雙壟溝覆膜種植玉米技術。這里是海拔2400米的干旱山區,又專門培育出了“金穗1915”這個品種,根粗,稈壯,葉寬,不倒伏,耐干旱,產量高。
來到撒拉溝的西山坡,地勢較為開闊。這里主要是苜蓿、燕麥的種植區域。拖拉機正在一處山坡上犁地。老范說,現在開始“打磨”這400畝地,為明年種300畝黃芪、100畝甘草做準備。
山坡上連綿起伏的苜蓿地里,層層梯田中開滿的紫色小花,藍天,白云,還有老范黝黑的臉龐和身上藍色曬成灰白的衣裳,宛若一幅畫,鑲嵌在山間。
(四)
10月13日,明媚的陽光一掃連日的陰雨,記者迫不及待地來到撒拉溝村,見證跟訪了半年的豐收場景。
湛藍的天空下,農機的轟鳴聲、工人們的歡笑聲、鳥兒的鳴叫聲,奏響了田園豐收曲。
連綿下了十幾天雨,今年的收割期比往年遲。
因為遲收的緣故,多雇了人手和車輛在洋芋地和玉米地兩線收割。
中午時分,一塊5畝地的洋芋收完了,共收了1萬公斤。老范說,今年的行情是每公斤0.8元。500畝的收成大概就是工人們的工資。
玉米地里,收割機在壟畦間穿梭,每畝收獲青貯玉米4噸,每噸380元。500畝能收2000噸,賣一半留一半。
苜蓿的收成主要用于鄉親們的土地流轉費和牛的飼料。合作社的收入主要在牛上。
200畝黃芪,根有中指粗了。今年沒計劃收,明年先收一茬黃芪籽,然后再收根。
150畝柴胡明年才成材,今年都正常出苗了。
十多年來,老范從事農作物種植還是比較順利的。但在生活中,卻遭遇厄運:2019年妻子罹患癌癥,做了兩次手術,沒有挽救過來,2022年不幸去世。
妻子去世后,老范的精神近乎崩潰,2024年才緩過勁來。兒子勸他,把合作社轉讓了,到縣城和他們一塊生活,可他對這里的一切無法割舍。
“下一步還有啥計劃?”記者問。
“向高附加值發展,向全產業鏈深耕。擴大藥材種植面積,養殖方面,把牛換成更優的品種,再上一個新臺階。”老范說。
“想過走出大山嗎?”記者問。
老范看著豐收的田野說:“不出去了。我的根在這片土地上,我的價值就在這里,看著鄉親們能在家門口富起來,看著咱們的鄉村越來越好,我這心里是由衷高興。為鄉村全面振興出把力,再多的付出也值了。”( 本報記者 丁晶 肖潔 馬自忠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