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榆中縣青城鎮青香蒲高原水稻研究基地內,300余畝稻田鋪展成金色畫卷——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秸稈,隨風泛起層層浪濤,大型收割機穿梭其間,轟鳴聲中,飽滿的稻粒不斷涌入糧箱。

榆中鹽堿地水稻收割現場
這場豐收,不僅標志著這片曾因鹽堿化“低產低效”的土地迎來首次大規模高產開鐮,更讓蘭州人吃上本地優質大米的多年心愿從期待變成現實。
“這片地早年間其實種過水稻,但越種越不行。”基地負責人、返鄉創業青年張彤蹲在田埂上,指尖捻著顆粒圓潤、色澤透亮的稻穗,滿是感慨,“鹽堿化一年比一年重,保水保肥能力差,再加上水稻品種老、種植技術落后,水稻質量和產量都不高。”同時,蘭州高原氣候對水稻生長有很大限制,本地優質大米供給一直是民生短板。為破解這兩個難題,張彤牽頭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科研團隊,開啟了鹽堿地改良與優質水稻引種的“雙線攻堅”。經過7年反復試驗,團隊終于創新推出“鹽堿地改良+稻蟹共生”的復合生態模式:通過挖渠排堿、增施有機肥降低土壤鹽度,引黃河水灌溉進一步中和鹽分,為水稻生長改良土壤根基;針對性引進耐鹽堿、適配高原溫差的優質水稻品種,配套全程機械化插秧技術,育秧成功率升至85%。“稻護蟹、蟹肥稻,螃蟹在田里爬動能松動土壤,還能吃掉害蟲,不用化肥農藥。”張彤笑著說,現在種出的大米,煮熟后米粒晶瑩、口感軟糯,湊近就能聞到自然的米香,完全達到優質米標準。
如今,這片改良后的良田已結出“雙豐收”碩果:水稻畝均增產近100斤,還能同步產出200斤優質河蟹,綜合種植成本降低80%,畝均效益達1.5萬元。每畝1300斤的有機大米產量,更直接填補了本地優質大米的供給缺口。(記者 楊貴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