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蘭州,寒意漸濃,然而七里河區彭家坪片區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高聳的打樁機沉穩地叩擊著大地,工程車輛有序穿梭,工人們正在緊張地進行鋼結構施工。這里是蘭州黃河源15萬噸天然水生產智能工廠的建設現場,一個總投資8000萬元、占地30畝的現代化產業新高地正在迅速崛起。
作為貫徹落實1139工作部署、構建“6+X”先進制造業體系的重要舉措,七里河區這一近10年來的首個重大工業產業項目自2025年8月動工后便全速推進,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超過50%的工程量,刷新了項目建設的新速度。這座定位為甘青寧地區最大、西北首個集綠色、數字、智慧于一體的產學研樣板工廠,預計2026年3月正式投產。屆時,項目將以年產值1.5億元、利稅4000萬元的規模效益,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一股強勁的“智能活水”。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地基處理和基礎建設,正在全力推進鋼結構廠房的施工。”黃河源集團供應鏈總監郝康寧在工地現場向記者介紹,按照當前進度,預計40天左右鋼結構主體就能完工,到12月中旬,整個主體結構將基本完工。
這座工廠的“智能”,體現在從水源到成品的每一個環節。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AI+智慧園區管理系統,構建起從水源監測、水處理、無菌灌裝到智慧倉配一體化的全鏈條數字化管控體系。灌裝車間采用非接觸式智能化生產線,確保產品在絕對潔凈的環境中生產。通過數字化輔助決策管理系統,工廠管理者能夠實時掌握能效數據、設備運行狀態和訂單進度,實現精細化管理和高效生產。這意味著,項目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水工廠,而是一個高效、透明、可追溯的“智能生命體”,為西北地區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樹立了全新標桿。
在智能制造的基礎上,項目嚴格遵循綠色環保標準,致力于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項目屋面將全面鋪設太陽能光伏板,清潔能源裝機容量預計達1.5兆瓦。這不僅能夠滿足企業自身生產用電需求,余電還可并網,有效降低碳排放。”郝康寧告訴記者,通過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工廠將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產的零污染排放。同時,設備設施能效等級全面提升,智慧化能源實施精準調控管理,全方位打造低碳型綠色生態工廠。項目建成后,將打造集“水文化、水資源、水技術、水知識、水產品”于一體的融合發展新模式。
項目的快速推進,離不開政企雙方的高效協同。七里河區工信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金鳳表示,七里河區建立了常態化溝通機制,實時掌握項目進展,并針對需求制定方案,確保問題及時解決。“從前期土地手續辦理,到規劃許可、施工審查,政府部門基本上是一路綠燈,非常高效。”郝康寧告訴記者,在政府的精準指導下,項目還成功申請了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性補貼,對項目順利推進起到積極作用。
據了解,該項目達產后,將為當地新增研產銷服就業崗位80個。其全流程智能化模式,更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示范,推動七里河區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系統部署,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將其作為推動項目建設和未來發展的根本遵循。”劉金鳳表示,“這座智能工廠是我們積極響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強國’戰略在基層落地的具體實踐。我們將全力把項目打造成政策精神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示范樣板,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地方實踐新篇章貢獻力量。”(記者 周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