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是居民朝夕生活的家園,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基本單元。
近年來,紅古區聚焦小區治理的痛點、堵點,打出協同治理“組合拳”:在全市率先實現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委員會全域覆蓋,創新推行“信義小區”治理模式,同步構建多方聯動共治大格局,系統性推動小區從“無管”邁向“有管”、從“亂管”升級為“優管”,探索出一條小區協同治理的“紅古路徑”。
實現業委會物管會全覆蓋
在紅古區煤電六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的一次會議現場,業主代表們難掩激動:“有了物管會督促物業履職,還有政府部門指導監督,小區建設總算邁上了新臺階,這正是居民盼了好久的事。”這場充滿溫度的會議,正是紅古區小區協同治理提質升級的生動注腳。
據了解,紅古區現有93個小區,在區、鎮(街)、社區三級聯動推進下,已成功成立11個業委會,組建82個物管會,業委會(物管會)組建比例100%。成立以來,這些業委會(物管會)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主動架起溝通橋梁、凝聚治理合力,正逐步破解一批小區治理“頑疾”,尤其推動部分小區從“無管”“亂管”轉向“有管”“優管”。
煤電六小區曾面臨樓棟外墻保溫板大面積起鼓、開裂的隱患,部分區域甚至存在脫落風險,嚴重影響居民居住安全。今年7月,小區物管會啟動維修工作,聯合小區黨支部迅速組建6支入戶專班,開展“敲門行動”——逐戶走訪征集意見、講解維修方案,并通過微信群實時公示進展與資金使用情況,實現線上線下民意收集全覆蓋。
此外,小區物管會還聯合華龍街道振興社區黨委共同制定整改方案,督促物業成立專項對接組,并全程跟蹤施工進度,最終圓滿解決這個困擾居民許久的問題。整個過程中,協商公開率、矛盾化解率均達100%,一套“民意征集—協商決策—聯動實施—矛盾化解”的完整治理模式,在這里閉環高效運轉。
小區協同治理提質增效,黨組織引領是關鍵。紅古區按照“應建盡建、全面覆蓋”原則,對符合條件的小區單獨組建黨支部;對規模較小、黨員較少的小區,采取聯合建、掛靠建等方式建立黨組織,確保黨的組織觸角延伸到治理末梢。
同時,在海石灣鎮、華龍街道5個試點小區全面建立“1+3+N”聯系指導機制,配備1名鎮街副職班子成員作為聯系指導員、3名專業顧問和若干退休黨員、雙報到黨員志愿者,形成“核心引領+專業支撐+志愿服務”的工作格局,增強治理合力。
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牽頭的四方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業委會(物管會)、物業、小區黨支部等共商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在重大事項決策中,嚴格執行“五議兩公開”機制,從黨組織提議到業委會(物管會)商議,再到結果公開,確保流程規范、居民知情。
推出“信義小區”治理新模式
“樓道燈壞了半年也沒人管,停車位也沒有合理規劃,公共收益更是一筆糊涂賬……成為‘信義小區’,真能解決這些老問題嗎?”這幾天,“信義小區”成為紅古區西苑小區和恒富花園小區居民口中熱議的焦點。面對大家的疑問和期待,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通過現場解讀和展板說明的方式,讓居民們逐漸摸清門道——其核心,就是讓業主真正“當家做主”,通過資金透明化、服務公開化,把物業服務管實、管到位。
“信義小區”治理模式是紅古區立足本地實際,系統推出的一套小區治理新路徑。該模式以“信托制”物業服務模式為核心,同步加強小區黨組織建設,并搭建“小院說事”議事平臺,三者形成合力,旨在從根本上喚醒業主的主人翁意識,重塑物業與業主間的信任關系,系統性提升小區治理水平。
“‘信托制’為此設立了一套清晰的規則。”紅古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徐達琰介紹道,“具體可概括為三點:一是資金歸業主,物業費與公共收益屬全體業主共有;二是物業當管家,物業角色從管理者轉變為受托服務方,只賺取固定比例管理酬金;三是賬本全透明,小區資金賬戶施行雙密碼管理,所有收支線上實時公開,業主可以隨時查閱監督。”
在試點選擇上,紅古區委社會工作部堅持問題導向,有意聚焦“治理難點”,選擇轄區內兩個物業管理薄弱、矛盾較為突出的小區作為首批試點,目的正是通過治理前后的鮮明對比,真實檢驗“信義小區”治理模式的實際成效!拔覀兿胪ㄟ^探索,用該模式讓物業公司的利益與業主的滿意度真正綁定,從源頭上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化解物業矛盾糾紛!毙爝_琰表示。
據了解,“信義小區”治理模式配套的數字化平臺——“信義家”小程序目前已準備就緒,即將上線。該平臺集成小區資金余額公示、年度預算與執行情況、物業繳費匯總、在線繳費、線上報事報修等多項功能。未來,業主打開手機,就像查快遞一樣,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筆錢的花銷,不管是更換了樓道燈泡,還是刷掉了墻面污漬,都能實現“一平臺管全程”,推動小區事務全面透明化。
“我們計劃于11月中旬正式啟用‘信義家’平臺,并同步舉行兩個小區物業與業委會的集體簽約儀式,讓‘信義小區’治理模式在紅古區啟動運行。將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未來計劃在更多有條件的小區進行推廣!毙爝_琰表示。
構建多方聯動共治大格局
“孩子還沒滿月,樓下的狗狗一直在吵,真沒法好好休息了!苯,紅古區御景華庭小區的網格員接到了這樣一條反映,因樓下寵物犬午間、深夜頻繁吠叫,一戶居民與寵物主人多次溝通無果,鄰里矛盾持續升級。
了解情況后,網格員迅速上報并啟動協同處理機制,組織相關執法單位、物業、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組成的議事隊,先后進家入戶、在小區議事廳組織矛盾雙方到場調解。經過耐心溝通與協商,雙方最終達成一致,矛盾得到妥善化解,鄰里關系重歸和諧。
這種協同治理的方式,已經成為華龍街道龍源社區各個小區用來高效化解矛盾的法寶。社區不僅依托小區網格員作為神經末梢,積極收集居民訴求,更以小區黨支部為主心骨,積極搭建協商平臺,引導居民共同參與矛盾化解。
“除了化解矛盾,部分小區黨支部還聚焦服務領域,組建由退休黨員、在職黨員、大學生等組成的志愿服務隊,吸納普通居民、駐區單位工作人員加入,通過‘黨員+志愿者’聯動模式,將服務延伸至樓棟單元,實現小區治理全民共建共享!饼堅瓷鐓^黨委書記張小英說。
這些實踐,正是紅古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小區協同治理中推行“1+4+X”網格化治理模式的生動體現。據了解,紅古區整合社區干部、小區黨支部成員、樓棟長、物業、志愿者等人員力量,通過社區調劑、公開選聘等方式,配齊配強專(兼)職網格員及其補充隊伍,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矛盾問題處置快、便民服務送上門,讓小區真正成為居民安心、舒心的幸福港灣。
此外,紅古區還推動各鎮(街)及各社區黨組織與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黨組織聯建共建,建立健全“黨建聯席會”機制,配套完善“協議聯結、聯席會商、清單對接”三項制度,形成權責清晰、運轉高效的共建體系,把各方力量都匯聚到小區協同治理中。截至目前,已與轄區單位建立穩定聯建關系,累計召開聯席會議17場次,聚焦群眾關切的教育、醫療、養老、環境整治等領域,會商解決民生事項42件,實現黨建資源與民生需求精準對接。
同時,結合“一親三心”活動和“訪民問暖”行動,深入開展在職黨員“雙報到雙服務”,引導1308名黨員到社區黨組織黨支部報到,組建以黨員為骨干的志愿服務隊22支,累計收集解決管道老化、跑冒滴漏等問題97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項685件,助力一個個小區的宜居指數、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本報記者 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