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城關區將教育作為區域發展核心支撐,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五育并舉”為實踐路徑,持續深化教育改革,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努力構建具有城關特色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強省會行動貢獻城關教育力量。
立德樹人:筑牢育人根基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城關教育始終探索的核心命題。近年來,城關區以思政教育為引領,推動“大思政課”創新實踐,將紅色文化、黃河精神、時代使命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前不久,城關區寧興小學聯合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以“抗戰烽火中的少年兒童”為主題,為同學們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教育課。通過講解員的生動講述,引導同學們體會不同時空中的“同齡人”在國家危難時不懼危險、挺身而出、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跡,感受先烈的家國情懷。
今年9月18日,城關區教育局聯合區國動辦在銀河學校開展“九一八”愛國主義教育暨全民國防教育日活動,組織師生參與防空疏散演練、學習人防知識、開展國防知識競賽。“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思政課‘活’起來,讓愛國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銀河學校校安辦主任徐麗燕表示。
當天,全區多所中小學同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引導廣大師生將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的信念深植于心中。
五育融合:深耕多元沃土
今年4月,2025年城關區“5+2”快樂健體行動成果展示暨中小學生綜合運動會開幕式在蘭大體育場舉行。20多所學校充分展示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體育課程。伏龍坪小學的獨輪車、水車園小學的籃球操、通渭路小學的韻律操……體現了城關區從“零點體育”喚醒晨間活力,到課后延時服務拓展運動技能,再到周末親子運動促進家庭聯動,將體育深度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積極探索。
在金塔路小學,“非遺進課堂”活動成為美育與勞育融合的生動實踐。學生們在學習刻葫蘆、泥塑、剪紙等傳統技藝的同時,用中英文雙語向訪客介紹蘭州文化,成為傳播家鄉故事的小使者。
“十四五”期間,城關區先后被授予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
擴優提質:夯實教育公平
基礎教育是教育強區的基石。城關區以擴容量、提質量、促均衡為目標,2024年,全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5所,新增學位4710個,有效緩解了入學難問題。
2024年,海鴻喜悅府小區和潤蘭之城小區兩個配建學校項目建成投用。其中,海鴻喜悅府小區配建學校項目位于雁東路海鴻國際中心南側,新增教學班級18個、學位810個;潤蘭之城小區配建學校項目位于二熱原址,新增教學班級54個,配套九年一貫制中小學,新增學位2520個。
在教育資源優化方面,城關區高質量推進擴大城區教育資源五年規劃、兩年攻堅行動,計劃2025年完成恒大文旅城小學部、南河東路小學、紅山根小學改擴建、雁西路擴容改造、甘肅蘭州實驗小學5個項目建設,預期新增學位4885個。
改革創新:賦能未來教育
目前,城關區已建成區智慧教育云平臺,實現千兆教育專網全域覆蓋及萬兆互聯網出口布局,累計開通教師空間6115個、學生空間87129個、“三名”工作室103個、學科課程社區309個,集成數字教育資源總量超445萬條,構建起完整的智慧教育生態體系。
今年9月,城關區啟動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進一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部署,探索城關轄區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學的協同育人路徑,打通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并為12位科學副校長代表頒發聘書。此舉推動了城關區一校一專家項目的全覆蓋,撬動社會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助力城關區教育發展。
“‘十四五’時期,城關區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教育面貌持續向上,教育生態持續向好。”城關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五五”期間,城關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秉持初心、砥礪前行,為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為城市高質量發展賦能。( 本報記者 顏娜 通訊員 王雅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