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時下,蘭州新區項目建設中心籽粒玉米種植基地里,豐收圖景正火熱鋪展——連片玉米田內,沉甸甸的金黃果穗壓彎秸稈,2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往來穿梭,切割、摘穗、脫粒一氣呵成,金黃籽粒順著輸糧管傾瀉而下,穩穩注入等候的運輸卡車;田埂邊,合作社社員手持測產儀記錄數據,捧著飽滿的玉米籽粒,笑意綻滿臉龐。
“真沒想到,咱這高海拔的地,能種出這么好的籽粒玉米!”上川鎮古聯村種植戶李學金的話語里滿是驚喜。這份驚喜,源于三年來的持續探索。“我們在高標準農田開展籽粒玉米試驗種植,靠水肥一體化技術和數智化精細管理,今年總算在高海拔地區種成了籽粒玉米。”甘肅絲路慧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庚錄介紹,今年公司在新區種植籽粒玉米1.6萬余畝,其中在上川鎮古聯等高海拔區域示范種植1500畝,經測產畝產達850公斤以上,預計收入能夠超過2000萬元。
采收裝車的玉米,沿著柏油路直奔不遠處的糧食烘干區。走進蘭州新區鄉村振興農業產業基地,銀灰色烘干塔巍然矗立,廠區內傳送帶將剛采收的濕玉米源源不斷送入塔中,智能控制柜上,水分、溫度、風量等數據實時跳動;塔下出口處,烘干后的干糧經冷卻、篩選,顆粒飽滿、色澤鮮亮,直接裝車發往周邊大型飼料廠和云貴川等地區。
“以前收了濕糧全靠天曬,遇陰雨天愁得睡不著。現在烘干塔24小時不停轉,濕糧2小時就能烘成達標干糧,損耗率從10%降到2%以下。”郭庚錄指著控制柜說,這套設備日烘干能力達600噸,今年已累計烘干玉米8000多噸,完全能夠滿足周邊基地的采收需求。
作為區域糧食安全的“守護者”,蘭州新區項目建設中心聚焦籽粒玉米“種、收、烘”核心環節,聯合轄區農業合作社打出精準種植+高效采收+智能烘干組合拳。種植端,選用沃9106、科沃931、墾沃6339、M1830等優質品種,配套水肥一體化滴灌、無人機統防統治,畝產突破850公斤,較傳統種植增產15%;采收期,統籌10臺收割機、運輸車組建專業作業隊,實行人歇機不歇輪班,單日最高采收800噸,2萬畝玉米20天左右就能完成采收。“以前人工掰玉米,一畝地3個人干一天,現在收割機一小時收20畝,還能直接脫粒,省大勁了。”農機手張偉擦著汗,手里的操作桿穩穩掌控著收割機路線。
針對新區玉米訂單增長、農戶晾曬難的痛點,新區項目建設中心精準布局3個糧食烘干項目,配套4座烘干塔,全部投運日烘干能力可達到1700噸。這不僅能顯著提升糧食品質和商品價值,解決晾曬、倉儲難題,更能通過產業鏈延伸拓寬就業路,讓農戶“種得好”更“賣得俏”,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從田間到倉間,蘭州新區項目建設中心以政企社聯動、全鏈條貫通模式,徹底破解了傳統種植晾曬難、儲糧難、效率低的老難題。
今年轄區5萬余畝籽粒玉米連片豐產,產出糧食容重達710g/L以上,其他各項指標全部達到一等糧標準,廣泛用于食品加工、優質飼料或作為高等級商品糧流通。截至目前,加工后的籽粒玉米已實現銷售超1.6萬噸,庫存1.1萬噸。這條科技賦能農業、多方協作增收的現代農業新路徑,不僅為區域糧食穩產保供筑牢了堅實根基,更讓高海拔地區的農業畝均效益得到顯著提升,真正跑出了產業振興加速度。( 本報記者 李昕 見習記者 王文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