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蘭奶奶緊緊抓著護理部部長李春蘭的手,眼淚止不住地流,嘴角卻掛著笑容:“我終于又見到你們了。”這個溫暖的瞬間,發生在紅古區社會福利救助中心新址。這感人一幕,正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指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基層的生動寫照。
“新家”從細節開始呵護
這座總投資2898.18萬元、占地6263.98平方米的新家園,于2025年5月中旬完成了整體搬遷。45位老人帶著簡單的行李,也帶著對新生活的期盼,陸續走進了這個被他們稱為“新家”的地方。
“現在房間的條件確實好太多了。”一位前來探望的家屬指著25平方米的房間說。最讓失能老人家屬安心的是,所有106張床位均為電動護理型床位,并配備了呼叫對講系統。
這些硬件提升得益于紅古區持續加大的民生投入。據統計,今年1至11月,該區累計發放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6694萬元,惠及城市低保3336戶6369人、農村低保706戶1584人,為2052名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2025年,全區完成適老化改造262戶,發放補貼98.23萬元;為37339人次發放高齡津貼122.64萬元;為70名經濟困難老人提供養老服務537人次,發放補貼6.33萬元。
李春蘭穿梭在新樓的各個房間,細心安置著每一位老人。對她而言,這不過是十五年如一日守護的延續。她說:“和老人們在一起,就像在一個大家庭里生活,特別開心。”
醫療保障是老人和家屬最關心的環節。該中心內設專業醫務室,并與紅古區人民醫院及附近社區醫院建立了穩固的協作關系,開通了生命綠色通道。“一旦遇到突發情況,能確保老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中心負責人竇莉琴介紹道。
在服務創新方面,紅古區積極推進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支出服務費用102.29萬元,落實特困人員“四個一”服務和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支出107.65萬元。同時還為特困人員購買發放生活必需品88萬元,購買過冬煤炭及取暖設備38.45萬元,為特困人員和低保人員發放取暖補貼281.6萬元。
精神世界的豐盈在這里同樣被重視。多功能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棋牌室、心理疏導室、康復室、健身房等多樣空間,為老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選擇。
生命在這里被見證
在福利中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見證著生命的韌性與守護的力量。
蔡紫宇被救助到中心時,全身癱軟,連手指都無法動彈,是靠擔架由六個人抬進來的。“我印象特別深,他當時眼神都是渙散的,幾乎已經放棄了希望。”李春蘭回憶道。
面對這樣的狀況,中心的護理員們沒有放棄。“我們的護理員天天給他喂飯、喂水、翻身、拍背、擦洗身子,真的就像照顧自己的親兄弟一樣。”除了生活上的全方位照護,護理員們更不斷給予心理疏導。
日復一日的精心照料與溫情鼓勵,終于喚醒了生命的奇跡。當蔡紫宇顫顫巍巍地扶著扶手,憑借自己的力量邁出第一步時,“那一刻,我們所有人都不知道有多開心,大家都激動得掉了眼淚。”竇莉琴回憶說。
這樣的感人故事,正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民生領域結出的碩果。通過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作用,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實現了治理效能與群眾獲得感的雙提升。
“幸福傘”下的新篇章
紅古區社會福利救助中心兼具特困人員集中供養與流浪乞討救助雙重職能。目前收住的45位老人中,特困集中供養對象38人,經濟困難老人4人,社會寄養老人3人。
這些特困人員在中心得到了全方位保障。數據顯示,紅古區現有城市特困供養人員135戶141人、農村特困供養人員103戶110人,今年已發放城市特困供養金215.58萬元、農村特困供養金103.58萬元。
新址啟用后,106張床位的容量,為紅古區養老服務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從目前運營情況看,入住人員的滿意度非常高,在居住環境、醫療保障、生活服務等方面的體驗都比以往有了顯著改善”,竇莉琴欣慰地總結道。
這份成效,源自紅古區委、區政府和上級民政部門的堅強領導與支持,更源自中心全體工作人員日復一日用愛心、耐心、細心、貼心和責任心澆灌的服務實踐。
從舊址到新家,從安身到安心,紅古區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書寫著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篇章。( 本報記者 王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