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榆中縣高原夏菜二茬已全面上市,高原夏菜種植已成為榆中縣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貢獻了全縣40%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以東西協作為橋梁紐帶,榆中縣和天津市寧河區以產業幫扶為基礎,緊緊圍繞消費幫扶帶動高原夏菜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推動脫貧戶在高原夏菜產業鏈上持續穩定增加收入,打造了東西部協作產業合作的東西協作新典范。
幫扶資金擴充覆蓋面
增強源頭供應能力
2017年,天津市寧河區累計向榆中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甘肅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投入東西協作資金267萬,創造性地采取了企業托管、年底獲得10%保底分紅的經營模式,即創造務工崗位,增加貧困戶收入,既擴大規模化生產,又增強企業整體經營能力,拉開了“輸血”式幫扶的序幕。至2020年,在幫扶高原夏菜成功打入京津冀市場的基礎上,天津市寧河區持續助推榆中縣高原夏菜產業發展,特別是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蘭州高原夏菜榆中專供基地建設,投入幫扶資金1000萬元,新建高原夏菜高崖鎮李家磨示范園區,建設6600平方米連棟溫室和引進試驗新品種300個,示范推廣種植優選品種300畝,輻射川東4鄉鎮4000戶農戶種植高原夏菜2萬畝,入股帶動5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解決1000余人就近就地就業。
2021年東西部扶貧協作轉為東西部協作以后,榆寧兩地以蘭州市榆中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高原夏菜)為平臺,啟動園區共建,以科技共享、生產共建、加工共建、銷售共推為總體目標,四年內投入東西部資金3232萬元,以開展的津甘共建高原夏菜產業園——甘肅省榆中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建設馬鈴薯深加工、高崖鎮蔬菜精深加工、高原夏菜產業鏈等項目為支撐,開展共建產業園加工能力提升行動,進一步增強了源頭供應能力。
科技嫁接做強產業鏈
提升節點保障水平
近年來,在蔬菜新品種引進和新技術對接方面,積極協調天津農科院,幫助榆中縣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成功引進了西紅柿、生菜、甘藍等10多個蔬菜新品種,成功培育暢銷蔬菜200多個品種,全縣蔬菜良種率達95%以上,優質精細菜比重達30%以上;聚焦高原夏菜外銷運輸保鮮難題,幫助建設高原夏菜冷鏈運輸系統,蔬菜保鮮期由5天延長至8天,推動了高原夏菜遠銷增效;聚焦高原夏菜附加值不高難題,建成康源公司凈菜加工幫扶車間開展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拓展了高原夏菜品牌效應;聚焦尾菜對周邊環境有影響問題,協調寧河區企業民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與榆中縣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引入建成尾菜蚯蚓養殖資源利用處理試驗基地,為有效治理尾菜環境污染問題,改善提升土壤、蔬菜品質,從蚯蚓養殖中再獲得經濟收入,實現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雙促進”。
2019年榆中縣組織召開東西部協作科技幫扶——蘭州高原夏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科企對接暨全產業鏈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可行性專家研討會,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保鮮研究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以及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榆中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的10名專家參會。研討會圍繞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扶貧主題,就蘭州高原夏菜全產業鏈提質增效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涉及的5個課題進行了深入性技術交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和甘肅康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簽訂了“蘭州高原夏菜”精深加工合作項目,將科企對接、校企合作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進一步帶動困難群體持久穩定增收,極大增強了扶貧協作產業幫扶實效。
開拓市場助力高原夏菜銷售
促進農戶擴產增收
在擴大產量、提升品質的基礎上,天津市寧河區始終把幫銷作為幫扶重點,建立以幫銷高原夏菜為基點的消費幫扶新模式。
創新“本地商超+高端會員”的會員制銷售模式。按照政府連接、企業牽手、市場運作的工作思路,以寧河區家樂超市為承接主體,發揮寧河區供銷社點多面廣的優勢,利用“家樂在線”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和在家樂超市設立榆中縣農特產品銷售專柜,拓展線上及線下銷售渠道。
創新建立訂單式消費扶貧模式,專門列支協作資金拍攝高原夏菜專題片推介宣傳。多年來,通過商品專柜專區、專項采購等形式,將高原夏菜搬上了寧河區市民的餐桌。同時,立足京津冀等沿海發達地區開拓大市場,成功開拓北京新發地銷售市場和廣東高原夏菜客戶群,形成南北兩大銷售基點。
推介培訓相結合,做大電商渠道。邀請寧河區電商專家多次赴榆中縣開展專題培訓和兩地電商直播銷售大賽,籌集電商專項扶持資金,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展會、專列資金到沿海發達地區外出推介特色產品、到電商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引導兩地企業對接合作。
以消費幫扶為手段,2017年以來,寧河區幫助榆中縣銷售以高原夏菜為主的農特產品26000余萬元,協作幫扶的高原夏菜相關合作社和企業年銷售額提升到20000萬元以上,打造了以助推高原夏菜為基點的東西協作新模式。通過資金入股帶動、基地建設帶動、技術幫扶帶動推廣種植帶動、流轉土地帶動以及收購加工帶動等方式,輻射惠及榆中縣周邊14個鄉鎮近30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戶)280余戶1000余人,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貴智 通訊員 董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