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皋蘭風輕云淡,瓜果飄香。從渤海之濱到隴原大地,國家東西部協作政策的東風,讓相隔千里的“東皋”得以牽手同行。9月23日至27日,中央駐甘、天津市、甘肅省內主流媒體采訪團在蘭州市皋蘭縣開展“攜手共匯山海情·東皋協作譜新篇”集中采訪活動,并由此全方位揭開天津市東麗區與皋蘭縣在東西部協作中取得的新成就。
幫扶項目落地見效益
“原來這里因鹽堿化程度高而撂荒的150畝地,如今變成了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下泥灣村村委會主任魏懷友激動地說道。
今年以來,皋蘭縣什川鎮下泥灣村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1060萬元,謀劃實施皋蘭縣什川鎮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基地鋼架大棚建設及水利設施配套項目,高效利用鹽堿地治理后的土地,打造現代農業基地,為做大做強什川鎮特色瓜果、高原夏菜等優質農產品產業騰出了更大空間。
據介紹,該項目主體為28座鋼架大棚,分兩期建設,一期預計年底前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后,本地4個月的農特產品“冬歇期”將成為歷史,真正實現四季有果。
“什川是瓜果之鄉,有了這28座鋼架大棚以后,我們打算在10月至次年的3月種植一些高端水果,如人參果、無花果、藍莓、草莓,每年預計畝產能比之前提高60%,可帶動包含20戶脫貧戶的170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戶均增收5000元。”魏懷友說。
據該項目建設方負責人馮小將介紹,項目采用目前國內先進的設施農業配套技術,其中松植土可以大大提高熱量傳導效率,旋轉地樁可以在不破壞耕地層的情況下進行種植,毛氈保溫層可以比傳統保溫層提高5度左右……這些建設細節都將在今后的種植中發揮出看得見的效用。
今年年底,建設周期為兩年的東西部協作科技項目——蘭州白蘭瓜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與推廣項目將正式結束。甘肅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程鴻以技術指導員的身份接受采訪時表示,該項目的應用不光可以節水節肥精準灌溉,減少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還能提高白蘭瓜產量和品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
“水肥一體是現代農業必須要邁出的一步,東西部幫扶資金給我們合作社減輕了壓力,得到了真正的實惠。”皋蘭豐苗白蘭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魏新寶說。
通力合作念好“致富經”
臨近中午飯點,皋蘭縣什川鎮上車村村民魏邦軍正在自己的小店里忙碌,見有客人進來,他笑盈盈地迎了上來。
“原來我在外面打工,離家遠收入也不穩定,后來參加返鄉創業示范基地的技能培訓掌握了一門手藝,就在鎮上開了一家小飯店,每年能比之前打工的時候多掙3萬多。”魏邦軍一邊忙活手里的事一邊說。
什川鎮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每年3月到10月是旅游旺季。據皋蘭縣就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魏萬勤介紹,2021年,什川鎮上車村結合實際,爭取100萬元天津幫扶資金建設上車村返鄉創業示范基地,采用“村委會+第三方”建設運營的方式,改造提升臨街商鋪和陶園街步道,發放返鄉創業就業獎補,打造農耕文化館,升級游樂園內部基礎設施,為農家樂經營者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大大提高了農家樂的餐飲質量和服務水平。
“我們會為入駐基地的返鄉創業者提供項目推介、融資對接、技能培訓、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務,引導和扶持更多創業者、勞動者實現從走出去到‘雁歸來’的轉身,為創業者搭建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返鄉創業服務平臺。”魏萬勤說。
“這條生產線是制作梨膏的,每年11月份,我們會從什川古梨園收購梨,每30斤梨可以熬出一斤梨膏,每瓶梨膏可以賣89元。”皋蘭杰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珊珊是在百年梨園里長大的,從事外貿行業后,楊珊珊開始思考如何通過延伸冬果梨產業鏈幫助本地果農增收致富。
近年來,皋蘭杰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甘肅農業大學等開展合作,通過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開發出冬果梨膏、梨花茶、蘭州熱冬果、蘭州百合羹等一系列罐頭產品,公司年采購冬果梨2500噸以上,采購幫扶經濟價值達1300萬元以上。今年,冬果梨后熟保鮮與高質FD休閑健康制品開發項目獲得了東西部協作科技專項資金25萬元,來自天津市農科院的技術團隊通過技術攻關、關鍵點控制,為公司降低了冬果梨采后的營養成分損失率,實現了冬果梨商業價值最大化。
“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不光可以讓我們本地的果農增收,還能讓百年古梨園里的梨走出蘭州,走向世界。”楊珊珊說。
產業興旺升騰新希望
走進皋蘭縣石洞鎮陽洼窯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園,一排排酷似窯洞的日光溫室在眼前排列開來。
據陽洼窯村黨總支書記魏正家介紹,該產業示范園是東西部協作共建項目,2021年至2023年投入天津東西部協作資金共計1346萬元,建成高標準日光溫室16座、鋼架塑料大棚216座、育苗溫室2座,是目前蘭州周邊地區規模最大的單體日光溫室。
“建成的高標準、第八代厚土墻保溫式日光溫室,保溫土墻厚度和高度均達到7米,非常適合西北寒冷地區種植優質反季節蔬菜。目前一期16個日光溫室不僅種植了西紅柿、黃瓜、西蘭花等常規品種,還種植了蘆筍、田七、冰菜等高端蔬菜,二期11座日光溫室也在建設當中。”魏正家介紹道。
在種植蘆筍的大棚內,菜農們正在忙著壯。蘆筍長勢喜人,10月底將迎來首次上市。滿樂梅是陽洼窯村村民,每天在棚里工作能拿到130元的工資,家里的4畝地也流轉給了合作社,產業園的興旺發展讓村民們享受到了實打實的好處。
陽洼窯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園流轉農戶土地265畝,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5萬元以上,吸納群眾就近務工60人以上,增加務工收入95萬元以上。村民可以邊務工邊學習,掌握優質特色蔬菜種植技術。
“我的大棚有2.4畝,一年四季種龍須菜,年收入能到20多萬元,我很滿意。”正在打包發運龍須菜的陽洼窯村村民老彭高興地說。
自東西部協作以來,天津東麗區不斷推動“東皋”協作走深走實,從產業合作、人才交流、勞務對接、消費助農、社會幫扶等方面,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幫扶體系。“十四五”以來,東麗區已在皋蘭縣累計投入財政援助資金1.4049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05個,社會幫扶投入超過1500萬元,援派干部人才115人。
“展望未來,‘東皋’兩地將繼續攜手并肩,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用實際行動譜寫東西部協作新篇章。”皋蘭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邵博說。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安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