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紅古區塑和美鄉村之形,展鄉風文明之底色,有效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讓村莊成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園,持續增強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扮靚家園助美麗鄉村建設
日前,花莊鎮惶興村村民甘憲民一邊清掃地頭的殘枝敗葉一邊說:“作為農民來說,不僅要打理好自己種的作物,還要讓地里盡可能整潔一些,作物是作物,土地是土地,田埂是田埂,這樣看起來也舒服一點。”
作為村干部,甘憲民每天不僅要清掃自己地里的垃圾,還要與廣大農民一起清掃村里的陳年垃圾。他說:“農村是我們生活的地方,土地是我們生存的基礎,打理好土地與生存環境是我們的基本職責,尤其在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理應走在前,干在先。”
針對村莊道路、河道、農田渠道、房前屋后、亂搭亂建、殘破墻體等影響農村人居環境方面的問題,湟興村由村干部帶頭,動員全體村民積極參與,積極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對109國道沿線、農田渠道、隱患建筑物、危險房、公共區域的各類生活垃圾和堆積物進行集中清理。同時,湟興村還以109國道沿線、村莊巷道、閑置荒地為重點,將清潔行動向農村田間地頭、村頭巷尾、宅前院后推進,科學規劃樹木栽植,形成“栽一片、活一片、綠一片、美一片”的生態格局。
以文化人著力培育文明鄉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記者了解到,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紅古區堅持“創建為民、全民創建”的工作理念,以“十破十立·移風易俗”行動為契機,通過人居環境提升、鄉村善治推進、志愿服務改善和宣傳維度拓寬等四方面精進臻善,在塑形鑄魂中助力文明城市創建,著力營造鄉村和諧、文化繁榮、崇德尚善的社會風氣,為新時代美麗蘭州建設注入強大動能。
在培育文明鄉風過程中,紅古區通過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農民唱主角,并成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主體。在“五治”鄉村治理體系中,充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先后完善了轄區34個村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修訂自治章程及村規民約,健全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等村民自治組織,讓村民在鄉村事務中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針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舊俗陋習,紅古區通過“一約四會”、紅黑榜等方式規范村民的行為,并利用七夕等節會搭建平臺,組織開展“青年人才交友聯誼”“集體頒證”“集體婚禮”等活動,推行“清茶燴菜辦喪事”的治喪模式,提倡滿月、升學、入伍、喬遷等喜事一律不辦,不讓人情變“負擔”、不拿“浪費”撐面子的風氣蔚然成風。全區今年累計引導群眾簡辦紅白事215件、取消集會190場。
志愿服務把文明牌打成民心牌
今年以來,紅古區立足志愿服務示范引領和“促進發展、民生保障、民族團結、和諧穩定、應急管理”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用活“政策法規宣講、社情民意調查、矛盾糾紛調解、為民辦事代理、促進發展服務、基層黨建指導、綠色低碳倡導”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效應,通過開展“為愛減負”文明實踐、“孝善文化”創評培樹、“靚麗鄉村”家園美化、“五治融合”網格化治理、“清朗空間”網絡文明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有效帶動了群眾自覺踐行文明風尚。
依托融媒體中心“三微一端一抖一條一快”平臺,該區打造“鎮街干部+村社干部+網格員+志愿者”四級宣傳網格體系,唱響文明創建主旋律。今年以來,全區發放各類倡議書7000余份,推送小視頻或相關知識12類、轉發16400余條,推送工作信息2688條,開展主題宣傳活動480場次。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萬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