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省政府新聞辦“決勝收官‘十四五’爭先進位話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蘭州專場舉行。“十四五”以來,蘭州市以“四強”行動特別是強省會行動為牽引,縱深推進1139工作部署,高質量發展交出亮眼答卷,展現出這座黃河之濱城市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奮進軌跡。
強基固本: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
經濟總量持續攀升。地區生產總值(GDP)從2020年的2886.74億元增至2024年的3742.3億元,人均GDP突破8萬元;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4%,穩進提質態勢鮮明。投資結構更趨優化,累計實施固投項目5795個,工業投資年均增速18%,民間投資占比達33.8%;消費市場韌性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2年的1331.6億元回升至2024年的1463.6億元,占全省比重35.4%。財政實力穩步提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4.2%,穩定在250億元左右。民生底色更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至50489元、20018元,年均增長5.9%和8.1%,跑贏GDP增速。蘭州新區、經開區、高新區生產總值預計分別達500億元、500億元、430億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2.12倍、1.51倍、1.47倍,經濟增長極作用凸顯。
創新驅動:產業煥新激活新動能
創新是蘭州發展的核心密碼。這五年,蘭州深化“蘭白兩區”建設,構建“161”科創體系,打造“黃河百里科創大走廊”。1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蘭白張江科創飛地等創新平臺投用;首套國產重離子治癌設備打破國際壟斷,碳-14核電池、氫能冶金等重大成果涌現,獲國家和省級科技獎781項,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82.6%(較2020年提升6.47個百分點)。科技型企業量質齊升,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1090家、1349家,較2020年增長60%、113%。
產業升級步伐加快。“3+2”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成型,西固化工園、新區綠色化工園躋身全國化工園區百強,高新區入圍全國生物醫藥園區50強,有色金屬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從6.3%提升至11.1%。數字基建提質,建成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躋身全國千兆城市、數據要素50強城市(第24位)。服務業擴容顯著,限上企業近千家(占全省半壁江山),旅游人數和收入接連突破1億人次、千億大關。
項目為王:硬核支撐筑牢發展根基
蘭州樹牢“項目為王”理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503億元,落地強省會“三張清單”項目199個、政策226項。寶方新材料、國家西北應急救援中心等152個重大項目建成,10億元以上項目累計實施239個。
招商引智成效突出。簽約引進項目1480個、總投資6326.2億元,吸引中國能源、字節跳動等“四個500強”及龍頭企業107家。連續承辦蘭洽會,省外到位資金年均增速超13%,為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城鄉蝶變:全域統籌繪就新圖景
蘭州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建成區面積增至41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3.65萬,城鎮化率從83%提至86%。
交通網絡更密。中蘭客專、蘭張三四線等開通,鐵路總里程844公里;中川機場三期投用(年保障3800萬人次、30萬噸貨郵),軌道交通1、2號線并網,日均客運近40萬人次(客流強度全國前列)。打通斷頭路36條,新增停車泊位2.35萬個,獲評全國“公交都市”。
城市品質躍升。奧體中心、萬達茂等地標崛起,改造老舊小區2071個、管網1068公里,六批次雨污分流工程完工。金城關、水墨丹霞成4A級景區,夜游黃河、蘭山觀景成網紅打卡點,“黃河之濱也很美”響徹全國。鄉村更和美,建成49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打造“煙雨蘭山”等實景,培育141個和美鄉村,“蘭派民居”點綴鄉野。
改革開放:內生動力持續釋放
蘭州以改革破題、開放擴容。零基預算、市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深化,國企深化提升行動推進,蘭州黃河公司獲AAA信用評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試點全國領先,營商環境連續三年入列全國創新城市、四年全省第一,“清蘭交易”“蘭稅捷辦”經驗全國推廣。
開放步伐加快。新設外企99家,實際利用外資2.87億美元。中川機場新開國際航線50余條,“四向六條”國際貨運班列通達22國;國際陸港蟬聯全國優秀物流園區,開放“橋頭堡”優勢凸顯。
生態優先:黃河之濱顏值更靚
蘭州扛牢黃河戰略首倡地責任,生態底色愈發鮮亮。
治水護河成效顯著。建成黃河干流防洪治理等重點工程,整治3022個入河排污口,黃河干支流水質100%達標。
藍天保衛戰持續推進。火電鋼鐵超低排放改造、7710蒸噸燃氣鍋爐低氮改造落地,今年空氣優良率85.9%(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增綠添彩厚植生態。南北兩山綠化62萬畝,營造林及草原修復124.5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8.3%提升至10.6%,城市綠地率40.76%、人均公園綠地12.12平方米。碳強度降16%,清潔能源使用率超45%,“雙碳”實踐走深走實。
民生為本: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蘭州將80%以上財政支出投向民生,每年興辦10件實事,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
就業更穩。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8.63萬人、輸轉勞動力116.27萬人。
保障更實。城鄉低保、養老保險提標,醫保參保346.53萬人,職工門診共濟落地。
“一老一小”更暖。街道養老中心全覆蓋,建成113個老年助餐點(月均助餐30萬人次);新增中小學學位6.27萬個,16所新校投用。
健康更優。19家公立醫院建設推進,市中醫、口腔等醫院投用,每千人床位數達9張。成功處置多輪疫情,最大程度守護生命健康。
社會更安。創成全國首批社會治安防控示范城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十連冠”。(記者 趙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