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永登縣深入貫徹1139工作部署,全面落實市委關于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要求,正在全力打造“滿城漁歌”“水潤玫香”兩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其中,“滿城漁歌”由柳樹鎮的黑城村、營兒村、柳樹村、牌路村、復興村和城關鎮的滿城村共6個村“串點成帶”組成,聚焦“八個美麗”,統籌做好規劃、建設、治理和經營“四篇文章”,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已初見成效。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滿城漁歌”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主戰場”柳樹鎮和城關鎮,通過“以小見大”“以微見深”的方式,實地探訪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火熱現場,探尋和美鄉村宜居宜業的“幸福密碼”。

鄉村休閑旅游吸引游客暢享好時光
“我們真正把藍圖交給了群眾!”
初秋的柳樹鎮營兒村,放眼望去,一條條鄉村道路蜿蜒平整、通村入戶,干凈整潔的道路兩邊被家家戶戶的花草點綴,青瓦白墻的“蘭派民居”窗明幾凈,展示新農村新生活新風貌的創意彩繪文化墻引人駐足……一幅賞心悅目的和美鄉村圖景徐徐展開。
“我們堅持規劃先行,遠謀近施、循序漸進,著力打造美麗鄉村。”柳樹鎮黨委書記楊續全介紹,他們組建鎮村黨組織書記領銜、“五老”人士參與的群眾身邊規劃團,通過實地踏勘、征求意見、會商選址等方式,編制形成了示范帶建設五年規劃和三年行動方案。“規劃更加注重實際,得到了群眾廣泛認可和支持。我們真正做到了把政策交給群眾、把藍圖交給群眾,充分發動群眾力量建設和美鄉村!”楊續全說。

村容村貌已成亮麗風景
村民巨發琴家門口的小菜園種植了西紅柿、豆角、香菜、茄子、辣椒,在滿足自家吃菜需求的同時,也裝扮著村莊的一角一隅。“看似不經意間的小菜園,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實踐。我們以農戶家中廢舊啤酒瓶、輪胎、廢柴等為設計元素,讓農戶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建成啤酒瓶柵欄、小木樁柵欄圍成的‘四小園’46個,通過庭院微改造,花園巧搭配,改造提升‘美麗農居’50余戶。”柳樹鎮營兒村黨支部書記費永生介紹,今年以來,該村深入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行動,集中整治村莊內外、河塘溝渠、房前屋后等重點區域垃圾、雜物亂扔亂堆等問題。大力實施“村村萬樹·綠美鄉村”行動,按照“增綠、補綠、添綠、插綠”的思路,發動500余名群眾種植景觀樹與經濟林苗木共計7060棵。
同時,營兒村還多方籌集資金330萬元,提升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營兒村標準化衛生室1處,建成營兒“愛心食堂”并投入正常運行,建成營兒文化劇場和老年幸福院,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費永生說:“我們充分調動群眾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大家共同謀劃和參與鄉村治理、建設,引導群眾由‘被動看’變‘主動干’,從‘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由‘干部干、百姓看’變為‘黨員群眾齊發力’的良好氛圍。”
滿城漁村深藏2.3億元大項目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鄉村發展的關鍵抓手。
計劃投資2.3億元的滿城漁村文化產業項目,地處柳樹鎮復興村和城關鎮滿城村的接壤處。該項目將做足“魚文章”,延伸“魚鏈條”,規劃建設集工廠化繁育養殖、展示銷售、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漁樂基地”,構建農文旅融合的同治同美同富鄉村新格局。而“滿城漁歌”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名稱也由此而得來。

“漁樂基地”迅速發展
在漁村,荷塘里的荷花隨風搖曳,青磚灰瓦白墻的小樓錯落有致,一尾尾虹鱒魚正在魚池里覓食嬉戲。“隨著漁村實施老舊建筑院落改造、新建商業街、景觀建設、復興村風貌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這里將打造成為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漁業綜合體。”楊續全介紹。
一組數據顯示,滿城漁村文化產業項目已引進漁家樂24家,吸納400余人就業,人均年收入6.3萬元,同比增長21%。年接待游客9.3萬人,同比增長34%。同時,因地制宜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帶動240余戶農戶種植蒜苗、香菜、菠菜等作物,每畝年產值5000元以上,培養本地蔬菜經銷商20余戶,蔬菜產值達5000萬元以上。
一瓶醋帶來千萬元大產業
作為土生土長的柳樹鎮營兒村人張天俊,仍然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子里飄著香氣濃郁的香醋味。“那時候,營兒村釀醋坊多達百家,是當之無愧的‘醋鄉’。我家是從曾祖父時期開始釀醋、賣醋,已有百年歷史。”作為營兒香醋第四代傳承人,張天俊創立了卓凡百味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以生產香醋為主,并以家鄉之名冠名“營兒香醋”。走進全封閉的生產車間,一股醇香而又濃郁的醋香撲面而來。在醋酸發酵車間內,小麥、玉米、黃豆、麩皮經粉碎后制作成的原料正在缸內進行天然古法發酵。工人們在醅槽前操作機器將醋醅翻起,轟隆隆的機械聲中,散發出特殊的麥香味。隨后,原料再經過多道工序,才能釀出正宗的營兒香醋。

營兒村的香醋產業已成規模
張天俊介紹,蘭州卓凡百味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投資1000多萬元的食醋農副產品加工項目一期已竣工投產,年產可達3000噸至4000噸,二期正在建設當中,年產可達5000噸以上,預計產值將超2000萬元。其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模式,不僅供應著永登本地的餐飲業,在蘭州設有保供點,還充分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成功銷往天津、北京等城市。
“五味醋當先,但醋于我而言,絕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它更是一份難以割舍的家鄉情懷。在外闖蕩多年,我瞅準了鄉村振興建設的大好時機,在鎮、村的大力支持下建起了這座釀造廠。這不僅是對傳統釀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也帶動了小麥、玉米等當地農作物的廣泛種植,還為村民提供了30余個就業崗位。能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感到由衷的欣喜。”張天俊興奮地說道。
“醋廠的原址是水泥廠。水泥廠關停了30多年,我們利用建醋廠的機會,讓村里這個‘沉睡’的資源資產‘活’起來了,采用土地流轉和入股分紅等方式,全力扶持企業把醋廠建了起來,不僅發展了產業、增加了村集體經濟,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可謂一舉多贏。”營兒村黨支部書記費永生說,利用廢棄的水泥廠改建醋廠就是“盤活”村集體資產的生動例子。
厚了集體家底鼓了群眾錢袋
“在鄉村五大振興中,產業振興居首位,產業興旺才能夠有力地帶動人才成長、文化繁榮、生態優化、組織強化。”楊續全說,今年以來,柳樹鎮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大力發展富民強村產業,新引進了8家項目,總投資達2.6億元,涉及礦山、預制菜加工、農業產業園和冷庫建設等項目。這些項目都布局在“滿城漁歌”鄉村振興示范帶上,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有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村集體經濟家底“厚”起來,讓村民錢袋“鼓”起來。
“預計今年我們營兒村集體經濟可以突破百萬元大關了。”費永生高興地告訴記者,近年來,營兒村積極招商引資,建設了智能模塊化溫室大棚、卓凡萬噸食醋加工廠、千畝無籽西瓜基地,重點打造農家樂、親子樂園、特色餐飲、家庭農場等項目,形成農旅+綜合一體的鄉村旅游產業,不斷壯大富民強村產業群。同時,堅持“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多途徑壯大村集體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費永生給記者算了一批細賬,投資270.5萬元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實現分紅13.73萬元,7座溫室大棚增加集體經濟7.5萬元,土地流轉收益46.85萬元,第二季度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8.1萬元,這個數幾乎趕上了去年營兒村全年集體經濟收入。同時,通過訂單生產、保底價收購、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入股農戶參與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人均純收入達16147元。

頭茬“夏樂”西瓜即將運往廣州
記者采訪時,營兒村3200多畝的“夏樂”無籽瓜開始采摘,工人們正在裝車,準備發往廣州。今年瓜豐收了,當天地頭收購價每斤3.8元,每畝產量約7000斤。“我們3個合伙人一起流轉了3個村的3200畝土地,投資1300多萬元,聘請了技術人員指導種瓜,去年瓜產量也好,但沒有賣上價格。今年產量好、價格好,可以把去年的損失彌補回來。”瓜老板張國強難掩喜悅之情。他說:“我們自己賺了錢,也不會虧村民。除了土地流轉費用,今年勞務用工約300人,勞務費用140多萬元。”在瓜地打工的村民王有珠說:“每天能在家門口掙200多元,而且不用跑外地,既可以打工賺錢,也可以管一管孩子,感覺挺幸福的。”
除了營兒村,柳樹鎮的牌路村也在全力打造永登美樂幸福農場,是集餐飲、種植、采摘、娛樂、文創等于一體的三產融合發展產業基地。農場負責人李偉介紹,下一步農場將打造特色鄉村旅游、產學研實踐教學基地、單位黨建、企業團建等團體活動用餐的配套服務,基地采取“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建立了“訂單收購+土地流轉+務工收入+入股分紅”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中得到更多實惠。公司流轉土地320畝,79戶農戶每年獲取土地流轉收入16萬元,進一步提高了村民收入。同時,吸納柳樹鎮及周邊鄉鎮22個村、114戶產業扶持資金145萬入股,年分紅11.6萬元,吸引本地富余勞動力和脫貧戶務工就業,脫貧戶年人均增收2.5萬元。

游客參與真人CS游戲
繪好“田字格”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我們聚焦黨建與民生共美,做好基層治理文章。”楊續全介紹,為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柳樹鎮以實施“紅色細胞工程”“平安細胞工程”為載體,以迭代升級“民情流水線”機制和“民情地圖·小蘭善治”平臺為抓手,全面加強“鎮、村、社”三級黨的領導,健全完善“大數據+網格化+群眾路線”協同治理機制,著力構建“五治一體”基層治理新格局,進一步夯實了“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建設。
今年以來,柳樹鎮通過微改造、精提升方式,打造標準化黨群服務中心5個。組建鄉村振興示范帶聯合黨委,召開聯席會議8次,協商解決農村風貌提升等難點問題24項。同時,優化鎮村組三級網格,小網格全覆蓋建立黨小組。推選網格長擔任創評小組長,通過入戶走訪、量化打分,評選“最美庭院”示范戶568戶。深入推進“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積極開展“一親三心”活動,解決群眾居家養老、保健就醫等急事難事36件,幫辦實事173件。
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方面,柳樹鎮探索出了“360”工作法,即緊盯三天受理,六天辦結的工作時限,落實“三多六法”矛盾調節法。用好用活“一村一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積極引導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矛盾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架起黨委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綜合運用大數據優勢,及時發現轄區問題與村民訴求,促使需求在網格中發現、矛盾在網格中化解、服務在網格中開展,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不斷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那么,和美鄉村宜居宜業的“幸福密碼”是什么?記者在“滿城漁歌”鄉村振興示范帶找到了這樣的答案:是村容村貌的煥然一新,是鄉村治理的井然有序,是文化廣場、劇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優化完善,是漁產業、醋產業、文旅產業等多個富民強村產業的遍地開花,是村集體經濟的培育壯大,是村民不用背井離鄉就近打工賺錢、照顧家庭的兩全其美,是村民腰包“鼓”起來、腦袋“富”起來的踏實幸福。從目之所及到心之所感,鄉親們感慨地說,他們追求的和美鄉村是:鄉村美、產業興、人幸福。(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郭蘭英/文 記者馬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