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水煙”“蘭州百合”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都是我市特色產業發展的“金名片”。這也成為了不法分子制假販假的重點目標。近日,我市檢察機關辦理了兩起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侵權、損害案件,對制假販假者亮起法治利劍。
“區域品牌對做優做強農業品牌有很大幫助,蘭州一些區域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知名度很高,但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我們只有保護好知識產權才能讓地標品牌叫得響,讓優質特色產品走得更遠。”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說道。制售假冒地方品牌商品案件的發生對區域品牌聲譽及產業經濟會造成惡劣影響,近年來,蘭州市檢察機關不斷加大打擊力度,提升商標品牌綜合保護水平,營造尊重創新、保護商標品牌的良好社會氛圍,為保護地方名優企業注冊商標注入檢察力量。
重拳出擊:嚴厲打擊商標侵權侵害
不久前,榆中縣人民檢察院辦理了一起“蘭州水煙”注冊商標侵權案件。
自2018年開始,岳某某、劉某某等4人明知使用的水煙商標系蘭州一家公司“甘”字、“金”字、“榆”字等“蘭州水煙”注冊商標,在未獲得煙草專賣局許可以及該公司授權的情況下,分級聯系全國多地客戶及眾多消費者銷售假冒水煙制品獲取高額利潤。
2024年9月27日,榆中縣人民法院依法全面采納榆中縣人民檢察院起訴的事實、罪名、精準化量刑建議和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岳某某、劉某某等15名被告人均認罪認罰,未提出上訴,現判決已生效。
案件辦理結束后,榆中縣人民檢察院、榆中縣公安局、榆中縣執法局、榆中縣煙草專賣局等多家單位的共同監督下,將涉案360余箱假冒水煙進行無害化銷毀。至此,岳某某等15人生產、加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水煙一案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無獨有偶,近日,七里河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一起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提起公訴,以法治之力守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蘭州百合”品牌安全。
2024年7月,被告人王某某在其家中擅自使用工業硫磺熏烤加工百合干,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此批百合干中二氧化硫殘留嚴重超標,長期食用含有過量二氧化硫的百合將會出現咽喉刺痛、咳嗽、惡心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肺部功能損傷。
七里河區檢察院于今年3月11日,對王某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提起公訴。
機制創新:構建“三位一體”保護體系
“企業必須通過嚴格認證,規范使用區域品牌標識,這是保護地方產業發展的根基。”榆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股負責人金彥宏對記者說道。
2024年初,榆中縣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建設試點縣”,現全縣有效商標注冊量已增至5020件。同時,擁有蘭州隴神戎發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甘肅宏達鋁材有限公司的“隴神”“晶云”馳名商標2件。目前,已有3家企業被授權使用“蘭州百合”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近年來,榆中縣依托自身交通優勢與多元地理條件,通過“區位—產業—品牌”三位一體聯動,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與新興產業。同時堅持把保護知識產權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根本保障、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核心要素,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等方式持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不斷強化地方商標品牌建設。
“蘭州百合”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金名片”。“企業需通過‘三品一標’即:無公害、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認證,并規范使用品牌標識。電商等平臺對蘭州百合正宗原產地產品實施嚴選標準,包括包裝優化、冷鏈物流及大數據溯源。‘蘭州百合’品牌的標準體系以地理標志保護為核心,結合食品安全、生產技術和品牌管理要求,確保產品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品質可控。”七里河區宏瑞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得琴說。
七里河區人民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原海蘭表示,檢察部門通過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提升工作合力,構筑“蘭州百合”及七里河區所屬地標品牌形象保護屏障。同時,進一步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與區域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全方位筑牢食品藥品安全司法屏障,切實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推動“土特產”向“金招牌”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社會共治:多方合力守護品牌價值
榆中縣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檢察官馮康敏介紹,近年來,侵犯注冊商標權案件數量有上升趨勢,目前常見的注冊商標權侵權行為主要是直接侵權行為,售假行為,偽造標識行為,幫助侵權行為,為侵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網絡服務等協助。像“蘭州水煙”“蘭州百合”等均為經過官方認證的地理標志商標,也就是注冊商標,受法律保護,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價值。未經授權,其他企業或個人不得在同類商品上使用“蘭州水煙”“蘭州百合”名稱,違者構成商標侵權。
“作為正常經營者,要了解這些法律法規,避免出現濫用商標情況。”馮康敏說。
首先,經營者要嚴審供應鏈,要求供應商提供商標授權文件,定期抽檢商品;要規范商標使用,避免自行修改商標,新品牌一定要提前注冊檢索;要建立風控機制,定期排查商品描述、宣傳文案,避免“踩坑”。其次,要加強事中應對。保存完整證據,如:采購合同、發票、物流單據至少保存3年;要急速響應投訴,如接到侵權通知后立即下架爭議商品,聯系權利人協商;善用法律抗辯,若商品來源合法,及時提交證據主張免責。最后,要加強事后救濟。民事訴訟反制,對惡意投訴可起訴維權,主張商譽損失賠償;申請商標無效,若權利人以搶注商標濫訴,可向知識產權局申請宣告無效;利用平臺規則,通過電商知識產權保護通道申訴,恢復商品鏈接。
就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馮康敏表示,消費者一定要認準官方渠道,優先選擇品牌旗艦店、授權經銷商;核查商品細節,對比正品包裝、防偽標識、價格如有異常低價需警惕;留存消費憑證,索要發票、電子交易記錄,便于后續維權;主動舉報線索,發現售假行為可通過12315、平臺舉報通道投訴。
區域品牌保護離不開法治力量,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企業需規范商標使用,留存授權證明,經營者應強化合規意識,消費者需提升鑒別能力,司法機關會嚴懲惡意侵權,共同構建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爍)